到2025年,建设10个以上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打造100条高质量精品小流域,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100万亩,扶持1000个水保生态经济专业户……7月13日,山西晚报记者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我省近日出台《山西省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等多项措施,我省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我省将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科学划定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范围,实行差别化预防保护治理措施。将七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适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加强对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监管,依法禁止在以上区域从事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在公路雨雪天气应急处置工作中大力提倡使用环保型融雪剂。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快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禁在25度以上的坡面开垦种植农作物。
打造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样板
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4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重点,打造100条高质量精品小流域。推广拓展“整沟治理”,打造一批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综合治理样板。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选取10个县(市、区)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整县推进试点,打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示范作用明显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样板。
持续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聚焦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快推进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黄河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十四五”期间建设安全可靠、配套设施齐全、运行管护到位的高标准淤地坝400座以上,加快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
打造“七河”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巩固拓展水土保持功能。厚植生态底色,聚焦重点区域,加强沿黄水土流失和京津风沙带生态治理,建设吕梁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三大生态屏障,打造“七河”绿色生态廊道网络。对“六大煤田”能源富聚区新建和历史遗留矿山,统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和地形地貌景观重塑、土壤重构、植被修复重建,基本完成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块,以旅游公路为主线,优化树种、林相设计,彰显自然景观;大力实施景区绿化彩化美化,完善生态旅游设施,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拓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围绕“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大力开展城市水保建设,结合城市湿地、公园绿地建设,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街头绿地和小游园,联通市内外绿地,修复河湖水系和城市山体,建设海绵城市,改善城市山水自然风貌。
采取“水土保持+产业导入”方式
大力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采取“水土保持+产业导入”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谁治理、谁受益”,完善持续回报和合理退出机制。坚持“谁使用、谁管护”,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
完善监测站网体系,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推广应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分级落实建设投资和运行管护经费。依托国家及省级水土流失监测平台,有序推进水土保持碳汇能力、黄河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与入黄泥沙等专项调查,加强监测成果分析评价,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预防监督、动态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推进智慧水保建设,健全水土保持数据库,形成“水土保持一张图”;推动遥感、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