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教育

山晚小记者与大师同行

听郦波讲述诗词里的大语文

  •   日前,由山西教育学会、山西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与大师同行——听郦波教授讲诗词里的大语文”讲座在太原举行,山西晚报小记者受邀参与活动,现场聆听大师讲座,学习诗词里的大语文,感受当代文学大儒的大家风范。
      活动现场,童声朗诵《劝学》拉开了序幕,随着郦波教授的讲述,现场的观众深刻感悟着中国古诗词的悠远与力量。
      表里山河,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郦波教授表示,关于山西的历史与文化,要从诗词说起,他用一首王之涣的代表作《登鹳雀楼》打开山西晚报小记者们的新视野。
      作为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有多高呢?郦波教授娓娓道来,最早建成的鹳雀楼曾经被一把火烧掉,之后重建时在原址上平移了5华里。为什么不在原址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上鹳雀楼要看到黄河才能叫鹳雀楼,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因为黄河不停在移动,鹳鹊楼也需要跟着平移,郦波教授引导现场观众从古诗句中找到了答案。王之焕这首诗中“白日依山尽”到底什么意思?尽者极也,尽善尽美。“欲穷千里目”中“穷”不是没钱,“贫”才是没钱,从字形上去解释是困境的意思。山西晚报小记者们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奋笔疾书,记录下每个重要的知识点。
      当郦波教授讲到自己与“王之涣同行”,大中午登上鹳雀楼最高层时,引得山西晚报小记者们一阵大笑。“这怎么可能呢?”小记者们低声讨论着。郦波教授继续讲,从盯着太阳看到视线模糊,当眼前的景物消失,另一层境界出现,“眼睛看不到时,要打开心眼看世界,感同深受王之涣当时的心境和精神的世界。”从“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中,感受王之涣虽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不屈的意志,“这首诗写的是风景吗?其实是人生与哲学。”在郦波教授的讲授下,山西晚报小记者们根据一首诗,体会到了家国观念、爱国情怀。
      两个小时的讲座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山西晚报小记者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小记者孟煜涵表示此行收获颇丰:“郦波教授的讲解生动风趣,形象的语言让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内容。”
      在现场,大家第一次深刻明白了什么是大语文,郦波教授分析《登鹳鹊楼》中蕴含的科学、地理、历史……他说,学文化、学文明、学人生、学境界,华夏之文明可以无所不包这就是大语文。从破碎山河重塑新中国,重塑我精神和世界的底气在哪里?“诗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大语文代表我们中华走向文化复兴的重要使命。”郦波教授总结道,“中华传统文化山西是代表,希望大家可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经典。”
      “听郦波教授讲座,感受诗词里的文化、诗词里的科学、诗词里的地理、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昨天一边听讲座一边不停百度,更觉得自己知识匮乏,还需要多多学习。让我们一起多读诗词吧,尤其是孩子们,在他们记忆力最好的年龄,多读多背,量变到质变,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受诗词里的大智慧、诗词的魅力、文化的自信。”在现场,太原市海边街小学贾宇主任说道。
      讲座结束后,山西晚报小记者们采访了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山西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负责人常东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记者董呈宇问:“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常东斌答:“日本的课本里也有唐词,外国人都在学中国的唐诗文化,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学习传统诗词文化。”
      小记者姬茗予问:“如何结合传统文学,更好地学习诗词文化,同时提高学习成绩。”常东斌答:“其实诗词文化是靠积累,积累得越多,知识面才越广,才能从诗词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刚刚郦波教授讲座中就能体会到,诗词的学习涵盖了方方面面,通过诗词的学习,相信对提高你的学习成绩会有帮助。”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婕


      小记者在现场
      与大师同行领略诗词智慧
      日前,我有幸参加了“与大师同行——听郦波老师讲古诗词里的大语文”活动。通过活动,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以及古诗词中的智慧和力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郦波教授从中国四大名楼“鹳雀楼”讲起,从王之涣《登鹳雀楼》入题,向在场的每一名同学讲述了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文化哲理、古人赋予的神奇想象。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以西的黄河东岸上。在郦波教授的讲述中,“白日依山尽”是眼前的近景,“黄河入海流”是遥想的情形,眼前之景和遥想之景结合起来,“尺幅千里”——站在鹳雀楼上,却能体会到千里之外的壮阔。诗人用极简的词语却写出了非常巨大的空间,诗中每一句话都简洁明快,大气磅礴,能够让读者在想象中体会落日、黄河、高山、海流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想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需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诗中不仅写出了景象,更写出了人生哲理,并且把人生哲理融合在景象中。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能够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后两句既蕴含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后人在学习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勇于攀登。
      郦波教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高度,讲述了鹳雀楼的恢弘气势和历史变迁。听完郦波教授的讲解,仿佛回望千年,看到了古人独立鹳雀楼西眺黄河的情形。与大师同行,方能体会诗词中的文化、诗词里的科学、诗词里的地理、诗词里的家国情怀。听完讲座,更觉自己的知识匮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多读诗词吧!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自信!

    董呈宇 太原市海边街小学

      “与大师同行”的一天
      暑假开始了,我正在想这个暑假该怎么度过?是平平无奇,无所事事还是精彩充实呢?这时妈妈走过来和我说:“小杨同学,邀请你参加一个讲座,是郦波老师的讲座哦!”“啥?郦波老师?”妈妈戳了一下我的额头说,“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呀!”“哦!”我说,“南京大学的那个非常有名的教授吗?好酷!”
      就这样,终于盼来了参加活动的那一天,我早早来到现场,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就喜欢阅读古诗词,这几天我也加班加点,了解了很多郦波老师讲授的知识,因为今天我可是要变成小记者呢。来到现场,原本洋洋得意的我,却开始紧张,我怕一会儿提问时会口吃。
      正在紧张时,我紧跟着山西晚报老师走入会场,到了入口,一个叔叔在我的票上打了一个小孔,这应该就是检票吧。我成功地进入了会场,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准备认真倾听讲座。郦波老师的讲座终于开始了,我陶醉其中边听边写,一会儿就记了好多内容。
      欢乐而精彩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讲座接近尾声,我感觉整个人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但不觉得古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反而觉得古诗也可以这么有趣,郦波老师讲得通俗易懂,时不时会把我拉到古诗的画面中去,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听完这次讲座,我还长了很多知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杨雅淇 太原市海边街小学

      一份特殊的收获
      不久前,我和山西晚报小记者们一起在现场听了当代名师郦波教授的讲座,这次的讲座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郦波教授讲述了《登鹳雀楼》背后的秘密,我没有想到这首从小就会背的诗原来如此神奇。郦波教授把诗词与地理、历史、科学等领域知识结合,打破知识边界,为我们奉上了一扬精神文化飨宴。
      讲座中,郦波教授在讲《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时说:“从‘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推测此诗前半首是写王之涣在第二层楼所见的景致,而诗人还想进一步地观赏美景、看尽美景,于是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一处用了‘楼’字,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我认为‘更上一层楼’的字面意思是再上一层楼,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要有‘更上一层楼’的意识,争取更大进步。”
      最后,我作为小记者还采访了当代名师研究院负责人常东斌老师。老师说,他们之所以会知道那么多的古诗词,讲起来绘声绘色,都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常积累,常运用这些古诗词,所以他们才懂那么多诗词。
      通过这次讲座,我体会到了中国古诗词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中国唐、宋、元三朝代的诗人博学多才的品质。

    李琴佳音 太原市海边街小学


      与郦波教授同行感悟
      暑假里,我有幸聆听郦波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尤其佩服他的知识渊博。
      讲座中,郦波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讲解了山西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登楼远眺的观景之作,却揭示了一个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作。郦波教授把诗词与历史、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知识结合,让我们重新领略了《登鹳雀楼》的魅力。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开始拓展,告诉我们鹳雀楼的历史,诗人当时的情况背景、心理活动、看到的景象等,详细地分析了诗作中写的地点、方向、对应的位置。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最喜爱的两句诗,也是我认为郦波教授讲得最好的部分。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想要看得远,就需要再往上爬一层,它隐喻了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得登上更高的平台。
      通过这次讲座,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小学生如果品尝到学习味道的胜利果实,就要付出努力爬上更高的“梯子”,采摘最甜的果实。

    姬茗予 太原市海边街小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14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2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10期

    • 第2023-07-07期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5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7-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