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的小李半月前出现咳嗽、咳痰,并且症状逐渐加重,去医院检查发现左肺占位,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所幸,小李目前分期较早,有手术切除机会。主管医生嘱咐把双下肢静脉超声做完,基本上可以确定手术了。小李很奇怪,为何要做双下肢静脉超声啊?肺癌和双下肢血栓有什么关系吗?
在我国,无论是发生率还是死亡率,肺癌都是肿瘤中最高的,尽管近几年肺癌的治疗手段增多,有更多的患者可以使用基因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使晚期肺癌患者也可以达到带病生存,使肺癌变成慢性病管理,但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发现,除了疾病本身,肺癌患者还面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即:癌症相关性血栓形成。
与众不同的“红血栓”
恶性肿瘤的血栓性疾病是指因为恶性肿瘤的发生,继发或并发导致的动脉、静脉或微循环血栓形成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动脉血栓栓塞等,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常见的“冠心病”“脑血栓”导致的动脉急性血栓性疾病,这类急性血栓一般富含有更多的血小板,肉眼看上去血栓会发白一些,被称为“白血栓”。但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同于这种血栓,主要是更多的红细胞因为一些因素导致大量聚集,所以被称为红血栓。
双下肢静脉的红血栓是如何发生的呢?有研究表明双下肢血栓的发生主要与全身的凝血系统紊乱导致高凝状态、局部静脉血流淤滞以及局部内皮功能障碍和损伤有关。
要知道,人体有强大的凝血系统,保护我们在发生出血时积极促凝,避免一直出血,同时也有纤溶系统,避免过度凝血导致身体不适,这两套系统彼此配合保证人们身体的凝血和抗凝作用平衡。
但是通过更多的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的身体内,这两种平衡被打破了,恶性肿瘤细胞使促凝活性作用明显增高,而这种作用普遍见于肺癌患者中。肺癌细胞对正常组织或血管的浸润、破坏,本身可以直接激活人体的凝血系统,诱导促凝因子产生,抑制抗凝活性,促进双下静脉血栓形成加剧。与此同时还发现肺癌细胞可以促进癌促凝物质产生,可以直接激活启动凝血系统。同时,这种癌促凝物质也在结肠癌、乳腺癌、肾癌、黑色素瘤等导致的腔内积液中被发现,在大约85%的肿瘤患者中升高,研究表明癌促凝物质的存在与血栓性疾病的活动密切相关。
此外,肺癌细胞可以分泌黏蛋白,黏蛋白可直接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液凝固。以上因素均可以导致全身的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增加静脉血栓风险形成。
正常的血液流速能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之间的接触,而且避免局部发生聚积。而在肺癌晚期患者中,很多的患者只能长期卧床,下地及床边活动减少,或者血管被巨大肿块压迫,在脊髓或全身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患者惧怕疼痛而不活动,均可使血流淤滞,血液黏滞度增加,缓慢的血流更容易发生血栓栓塞。
另外就是肺癌的手术治疗、化疗药物、放疗等均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等,包括有一些关于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例如贝伐珠单抗研究显示,这种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辅助抗肿瘤作用,但同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了血栓发生风险。研究显示:与未接受顺铂或未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贝伐珠单抗和顺铂治疗的患者发生双下肢静脉的风险明显更高。
还有一些常见的原因也可以引起下肢血栓形成,比如有常年吸烟史、若病理类型为腺癌等则均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双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
双下肢静脉血栓严重者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但50%的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需要通过静脉超声检查才能确诊。其他常见的静脉血栓包括肝、脾和肠系膜静脉栓塞,表现为不同的消化道症状。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最大风险在于血栓可能出现脱落,一旦脱落随下腔静脉血流漂移和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动脉栓塞,引发肺出血、大面积肺梗死,因此引起死亡率极大上升。
一般在医院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就可以进行该项检查,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血栓超声的表现可以帮助临床判断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血栓,对于血栓的长度和直径均可以进行描述,帮忙临床判断后续治疗。
同时在医院的凝血系列化验中,有一个重要的化验指标叫:D-二聚体,它是一个重要的反应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指标。如果在肿瘤患者的检查,该项指标明显异常,则提示极有可能合并血栓的形成,结合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需要积极或者尽早干预抗凝治疗。
双下肢静脉血栓需要治疗吗?如果肺癌手术前,超声探查发现双下肢静脉血栓已经形成,需要请血管外科以及介入科等多学科会诊,大部分患者可以口服抗凝药物或者肝素抗凝治疗,必要时需要在下腔静脉放一个血栓滤网,保证围术期下肢血栓不会不听话游走,避免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可能导致死亡的事件。
小李把医生的话全部听明白了,原来手术前需要对自己双下肢静脉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是帮助自己顺利度过手术关,避免有些血栓事件评估没有提前安排好,出现围术期意外,发生肺栓塞这种严重事件。通过超声检查,小李还真的有深静脉血栓,在介入科的配合下进行了下腔静脉血栓滤网植入术,整个肺癌手术期安全、平稳度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 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