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啊,我们必须快马加鞭!”7月18日,跑了15个社区、3个村,看到有人在家、有人在社区、有人在村里就近就地灵活就业,阳泉市平定县人社局就业促进股股长李红军心里乐开了花。
近年来,随着平定县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跟随进城生活的妇女和老人长期赋闲在家,使得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如何让这些人尽快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安居乐业,成为平定县人社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今年4月开始,平定县人社部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结合务工人员的求职需求和年龄特点,大力发展时间自由、活计轻巧的“宅经济”。在社区和村分别引进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企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社区(村)+居(村)民”的形式,帮助2000余名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促进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蹚出一条“‘职’因你来,岗随你走”的稳就业、促增收新路子。
“职”因你来宅家绽放幸福花
“做好这包花,送到社区,100块钱就能到手喽!领了钱,奶奶给你们买好吃的!”7月17日傍晚,平定县西城枫景小区一住户家里,10岁的冯晨鹤和12岁的冯晨曦像两只快乐的小鸟,围着奶奶贾翠红,身边是一大包已经做好的五颜六色的仿真玫瑰花。年近六旬的贾翠红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一边夸赞孙子,一边手脚麻利地用胶枪黏着花瓣……
贾翠红是平定县锁簧镇泉水头村人,全家五口人,儿子在外打零工,丈夫身体欠佳,家里还有两个孙子。为了孙子读书,一家人贷款在县城买了房,生活紧巴巴的。贾翠红一直想找个离家近或者不用坐班,既能照顾孙子,又能赚点儿小钱贴补家用的活儿,可因年龄大、缺技术等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今年5月初,经县人社部门牵线搭桥,专业加工制作手工仿真花的一家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在西关社区设立了来料加工收购点。社区免费提供加工制作场地和存放库房,县人社部门组织专业老师现场培训教学,发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并由社区指定专人负责仿真花的回收、登记、质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制作手工花的时间、地点和数量,则完全由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57岁的平定县岔口乡权黄村村民王素平,在搬到西城枫景小区居住后,得知合作社在西关社区设点,居民可在社区加工制作,也可在家完成,她率先报名。丈夫赵海成在其影响带动下也积极加入进来,不仅很快学会仿真花的制作,还积极帮助妻子制作做花工具。夫妻俩每天一起做花,不仅收入增加了,家庭氛围也更加融洽。
在赵海成夫妇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加入到手工仿真花加工制作行列中。截至目前,仅西关社区参与做花的居民便有近百人,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宝妈”“宝奶”“宝爷”,其中以中老年妇女和老人居多。
“5月21日收入120元,5月24日收入100元,5月26日收入80元,6月5日收入45元……”居民李怀玉也因做手工仿真花,隔三岔五有进账,他瞅着手机上的微信红包记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了解到,在平定县人社部门积极支持帮助下,全县15个社区和东关、西关、南关三个村目前均已推广此“社区(村)+企业(合作社)+居(村)民”形式的手工仿真花制作项目,千余名群众参与,并且辐射至城区、郊区、盂县等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宅家做花赚钱花”的行列中来。
“岗”随你走在厂在家你作主
“要不是家门口建起这厂子,我都不敢想象这把年纪居然还能再上岗,而且还结识了这帮志同道合的好姐妹……”7月18日,在南关一家玩具厂里,59岁的赵美荣、58岁的葛爱云和57岁的吴茶女正吹着电风扇,一边闲聊,一边埋头弯腰用电动缝纫机缝制着毛绒玩具。
今年5月,平定县有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这家玩具厂在南关建厂。这是一家主要采用来料加工方式制作毛绒玩具的工厂,工作方式不限,员工可驻厂工作,亦可在家干活;工作时间有弹性,员工根据自己实际,灵活机动。
时间自由,上班顺路送孩子,下班顺路接孩子,赋闲在家的三位“宝奶”均选择了驻厂上班。“接送孩子、照顾家庭与工作两不误,挺好。”她们对这份工作挺满意。“一天做七八个小时,能挣五六十元。虽然钱不算多,但给孩子买零食、给家买菜的钱有了,不用伸手和孩子们要,而且不用闷在家里,还结识了新朋友。”赵美荣说。
40岁的李晓英是两位孩子的母亲。家住平定县冠山镇杨家沟的她,每天接送孩子得跑8趟,把她拴得死死的,外出工作成为一种奢望。后来得知玩具厂就在学校附近,而且工作时间自由,她便赶紧报了名。
43岁的赵娟芬是个单亲妈妈,因无人帮忙照看小孩,只好长时间赋闲在家,生活很是困难。一个月前,得知小区附近建起玩具厂,便赶紧报名。经过岗前培训,她很快掌握了电动缝纫机的操作方法。经过厂里同意,在没交一分钱押金的情况下,赵娟芬将厂里的一台电动缝纫机搬回家。“从此不用紧紧张张奔波上班,不用经历风吹日晒雨淋,每天在家,孩子看了,家务干了,朋友交下了,每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了。”赵娟芬说。
“岗随人走,在厂在家自己作主,这种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很受大家欢迎。现在厂里已有员工30余名,年龄大都在30-60岁之间。其中20名自主选择驻厂工作,还有10余名自主选择在家工作。”玩具厂负责人刘金凤说。
就地建厂安居乐业“钱”途广
7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平定县南关村的一家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敞亮整洁的车间里,飘着舒缓的音乐声。一张张操作台前,堆满了布料和服装制作所需要的配件。工人们弯腰埋头,裁剪、上拉链、套里布、熨烫……一派忙碌的景象。
这个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外贸出口及内销19年的轻工业企业,产品远销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供不应求,可公司却因缺乏相关缝纫技术人员,准备外迁。平定县人社局负责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积极牵线搭桥,使该公司落户人流量巨大的南关村。
环境好、离家近、待遇优,没几天时间,就有近50名附近居民经过培训,进厂工作。据了解,新入职的员工一般工资为1500-1600元,熟练后平均工资可达2500元左右,有的甚至月工资近万元。
公司年龄最小的员工是刚20岁的小伙赵凯吉和赵凯利,他俩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原先都在江苏打工,为照顾父母返回家乡,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没有任何缝纫基础的兄弟俩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经过各个环节轮训,现在,兄弟俩把做服装的整个流程都熟悉了,聊起服装制作工艺侃侃而谈,俨然行家里手。公司最年长的员工名叫王贵英,今年58岁。她有近40年的缝纫经验,此前一直自己开裁缝店。听说南关建起服装厂,她便将店关了,应聘进公司工作,勤劳肯干又熟练,她一个月挣到了9600元,被评为优秀员工,还获得了优秀员工奖,她的干劲儿更大了。
据该公司负责人透露,至今年年底,该公司还将新建3条流水线,届时能满足正常生产的话,还需招聘至少100名员工。
与此同时,位于石门口乡南上庄村的振达科技有限公司也虚位以待。该公司原厂址在天津,主要以生产高频电子变压器为主,技术门槛不高,工作强度低,适合不便外出就业的闲散劳动力就业。然而,该公司此前在天津却面临着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困扰。于是,通过县乡村群策群力,今年5月初,该公司落地南上庄,很快便有20多名村民应聘,除了两名60岁左右的男性,其中大多数是家庭妇女。
60岁的岳香叶是南上庄村村民,这个年龄,若外出打工,很多单位都不聘用;若自己创业,又没有其他技能。赋闲在家,他着实心里发慌。看到村里有了公司,对年龄、学历等都没啥具体要求,岳香叶赶紧应聘。现在,他成为该公司年龄最大的一员。记者采访时,他正戴着口罩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干活。
南上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振军表示,自从公司吸纳这些闲散劳力就业后,昔时许多麻友,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工友,不仅村民个人收入增加了,而且村风民风明显好转。
发挥桥梁作用,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成为平定县人社部门的头等大事。“我们会本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这一宗旨,想方设法招商引资、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切实帮助城乡居民就地就近灵活就业,促增收,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平定县人社局李红军说。
山西晚报记者 温丽芳 通讯员 苏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