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防火一松,人财两空。”从古至今,防火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你知道中国古人是如何防火的吗?
早在周朝,朝廷就意识到防范火灾的重要性,设有官员专职管理火政。司烜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提醒防火,司爟负责传达干燥季节的禁火命令,宫正则主要监督宫中防火事宜。后世流传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古代官方禁止民间在夜晚私自燃炮、点灯的现象。
然而,火灾还是令人防不胜防,于是在与火患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开始利用物理原理,如隔断阻绝氧气,避免火势蔓延。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曾建议在城门涂上湿润的泥土,以应对火侵。宋代王楙所撰的《野客丛书·禁用黄》中记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把雌黄涂抹在墙体用来防火。元朝农学家王祯则利用“糯米胶”调和砖屑末、白善泥、桐油、枯莩碳和石灰五种原料,制作出当时通用的防火涂料。汉景帝时期的蜀郡守文翁,曾创办了我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他直接用巨石建成藏书之屋防火,这座建筑被后人称为“文翁石室”。唐睿宗时期的广州都督宋璟,则大胆对两粤地区的竹制房屋结构进行改革,以瓦代竹建造屋舍,降低火灾发生概率。
不过,古代的建筑材料毕竟是以木质为主,更多的防火措施仍是针对木结构制定。唐朝人杜佑在任岭南节度使时,下令拓宽当地道路,使屋与屋之间留有防火间距,即防止大火肆虐,又便于救援力量不被拥堵所困能及时赶到。明朝徽州知府何歆,为解决当地频繁的火烧连片状况,在深入调查后提出每五户为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此法成效卓著,后来逐渐发展成每家每户独立修建,称为“封火墙”。现在网络上的“防火墙”一词最初就源于此。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在救火现场,水一直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唐代的皮袋、溅筒,到北宋的水袋、水囊、唧筒(古代水泵)和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的工具),灭火工具一直在更新换代。到了清朝,紫禁城的建设者们直接在宫殿前设置了308尊大缸,称之“门海”。据《大清会典》记载,每尊大缸储水量高达2000多升,可与现代大型消防车的容积媲美。这些水缸每天由几十个太监专职负责,夏天要保证水质干净,冬天则被围上棉絮外套,或在下方燃烧炭火防止缸水冻结。与此同时,民间也积极开辟消防水源,既有深井水和人工河湖,又有机动灵活的消防水缸,还有城市水仓。它们被高效调动配合起来,用于共同降服火魔。
然而,在古代的各种消防手段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当属宋朝的举措。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宋仁宗时期,都城汴京设有“军巡铺”不仅负责规范百姓日常用火,还在高处设置望火楼,同时铺内配备防火专用马匹,以便灾情发生时能迅速传递信息和组织救援。这些“防隅军”“潜火军”组成的救火力量成为了“世界上首个专职消防队”。
从古代的防火措施中,我们不但可以窥见现代消防技术的雏形,而且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他们在有限的条件里,尽量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如今,我们面临比古代更复杂的风险,加强消防意识,杜绝火灾隐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