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我的微生活

  或许是上了年纪生活单调,近两年,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微信上,很少读纸质书,也很少写文字。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总喜欢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发布,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我的存在。仿佛有人看不到,就有失落感;有时读到华丽的诗句,绝妙的图片,都会分享一下,祈求得到友人们的赞同。不像年轻人,加的微友比较时尚;到了我这般年龄,微信上除了家人,就是文友,所有消息不用避讳,也没什么不可示人的东西。有时一天发几条微信,每发一条就会去看手机,看谁点赞了,看谁发评论了,又忙不叠地回访人家,给人家点赞。晚上临睡前,还要刷一会儿朋友圈才踏实,手机从不离手。不单是朋友圈越来越大,群也越来越多,就像堆金字塔。
  后来觉得这样的日子很无聊,好像这人活着,除了刷朋友圈,再无其它有趣之事,从中没得到什么。偶尔真的看到一些美好的文字,也只是一闪而过,并没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就像坐在火车上看风景,旅行中看风景,有些风景真能过目不忘。而微信里的东西,是一目十行,过目即忘。
  再后来,我终于下定决心开始缩小朋友圈了。也就是所说的话,所分享的文字,只对一部分人开放,另一部分人就隔着墙,看不到也听不到。感觉这样还不够,同时也发现,我对之开放窗户的友人中,相当一部分开始有意无意地对我关闭窗户。毕竟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审美观。就是关系非常好的老友与亲戚路过了,都视而不见,都彼此彼此。我也常常懒得光顾别人的门庭,有时胡乱点赞一番,没看人家东西,装着看过了。久而久之,就感觉索然无味。有时看着人家自命高雅,好像时时刻刻都在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与人间烟火不甚搭界,心里也有不屑。而看到老是有抱怨的微信,就索性设置为看不见,每个人都活得很难,我干嘛还要天天看你那些牢骚苦闷,给自己添堵?你不苟同我,我亦不苟同你,互不往来,熟悉成陌路,如此甚好。
  关注的一些公众号,发现也是抄来抄去,没多少新意,连图片都照搬不误。干脆索性许多公众号都取消关注,浪费时间与精力。有些文字,看去华丽异常,实则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虚飘飘的不着边际,绝非泥土里长出来的活色生香。群,除了家人群外,就是比较清静的几个纯文学群。
  碰到微信投票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请你投票的都是熟人,你得天天投,一直投到截止。不投,在人情上是说不过去的。比投票更头疼的是那些微友,虽然屏蔽了一部分,还是常常受到干扰。有人让你打广告,有人让你销东西,有人让你点赞。一千次一万次地想退出微信,可是怎么退?不光是老友,连家人的联系都在微信上,一刻都不能关闭。
  现在发的一些微信,都改成私密或很少的朋友圈可见。惟有这样,才能减少烦扰。我这人一向坦率,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隐私,只是怕干扰了人家。假如长时间不见你的朋友发微信,要么是他对你关闭了窗户,要么是以沉默来告诉你不要再打扰他,当然也有可能他的确有事,或者彻底关闭了微信。人不能太有心计,尤其像我等上了年纪的人,假如一味地没心没肺,总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还是尽量少过微生活的好。
  此后,在微信上隐居,半隐半住。微生活之外该读点纸质书,给我的晚霞天空添点色彩。

□孙功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9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7期

  • 第2023-07-14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2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10期

  • 第2023-07-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