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天地出版社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编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集,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中选取的100篇优秀作品组成。内容以“小家”为纽带,以小见大,体现家庭与国家的密切联系,反映时代变迁、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壮阔画卷,是一部集文学性、时代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凡人的画像即是家国的画像,家庭的变化折射了时代的变迁。这本书是普通人的“浮世绘”,也是你我他的“人世间”,更是新中国跨越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具体书写。
包头,名副其实的“军工城”,也是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原447厂)的创始地,可以说缘分使然,也可以说命中注定,我与兵工事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我从小就听着厂里的故事长大。“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人们身上的“兵工蓝”……这些都是我成长中最深刻的记忆。
在这里,有和我血脉相连的四代人。想到这里我就有了动笔记录的冲动。我们一家四代人的背后,其实是“人民兵工精神”。
第一代人:艰苦的创业岁月祖父郝继堂是第一代兵工人。北重集团建厂初期,祖父带领十几个人组成选址勘测队在内蒙古包头青山区一片沙漠上开始工作。当时厂里一无所有,一切从头开始,人员也都来自四面八方,各项工作都要从头干起,谁都没有地质勘探和选厂址的工作经验,只有摸索着干。
当时包头正值严冬季节,风雪交加。他们每天步行到野外看地形、地貌,一天往往得走四五十里路。勘测队沿途观测,在野外工作吃住都是问题,天黑了就分散寄宿在老乡家里,每天都是酸捞饭、土豆和腌咸菜,也只能吃个半饱。他们有时一直工作到天黑,互相看不见就用手电联系,晚上还要在麻油灯下整理资料。就这样,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总共收集原始资料159份、描绘地图441份,初步完成了区域性的厂址选择工作。
小时候,总听祖父郝继堂念叨这些事儿,直到我也进了企业,才明白为什么老一辈兵工人讲述这些故事时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他们对这里有着深沉的爱。
第二代人:亲证共和国火炮事业后来,我的父母继承祖父的遗志,成了我们家第二代兵工人。他们扎根边疆,为国家国防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那时候,干事业讲究的是传承,一代接一代,老一辈退休了,小一辈接着干。真是应了那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集团工厂刚投产不久,父亲就进了厂,他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岗,扫地、擦机床、给师傅们打水,做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尽管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但养活一家老小还是没有问题的。
父母的工作都是在一线。父亲在液压机械厂,那会儿人们都叫它“四分厂”。后来,父亲当了车间主任。而母亲到退休都是一线工人,甚至当时在一起工作的很多同事都不知道她的父亲就是总厂副厂长。“我们也是为国防事业发展尽过一份力的。”时隔多年,回忆起在厂里的时光,他们仍十分自豪。
作为我们家族里的第二代兵工人,我的父母一直兢兢业业在岗位上工作到退休。
第三代人:兵工精神薪火相传寒来暑往,岁月悠悠。父母退休多年后,大学毕业后的我义无反顾地进入了父母工作过的地方——北重集团,成为一名兵工人,也成为我们家里第三代兵工人。
我的哥哥姐姐也同样是兵工人。他们中,有人从事会计工作,有人从事检验工作,有人在数控岗位上默默奉献,还有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兵工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而我在2013年的时候走进总部职能部门,开始了新闻宣传工作。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师傅告诉我:“记者脚下的泥土有多厚,新闻的深度就有多深。企业宣传员就是要走出办公室,深入鲜活的基层一线,近距离了解真实情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真感。”在师傅们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我感觉自己慢慢“上道了”。
第四代:扑下身子干好工作我们家第四代兵工人赶上了公司发展的大好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公司完成了深化改革、扭亏脱困,用逆风飞扬的姿态给中国兵器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了一个“典型模式”,创造了行业奇迹。我的侄女在公司从事会计工作,她用心算好每一笔账,坚守热爱的工作岗位,扑下身子扎实干好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如今,父辈们依旧称自己是兵工人,依然在不同的场合惯用公司代号——447厂。那三个数字,是一代代兵工人对这份事业的眷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那是他们的自豪与骄傲。
我们一家四代兵工人的故事还在延续。在北重集团还有很多这样的兵工家庭,用奉献弘扬着人民兵工精神、用行动传承着“把一切献给党”的红色基因。我相信,兵工人的故事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郭新燕(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