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频道

薛儆墓石椁:被僭越的世界

  •   文物档案
      主角:薛儆墓石椁
      体态:通高1.98米,屋顶高0.37米、长3.63米、宽2.19米,底座通长3.445米、宽2.08米、高0.33米
      出生时间:唐代
      出生地: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皇甫村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大唐开元八年(720年),一位驸马死了。
      在众多被裹挟进权力之争而处死的驸马里面,这位名叫薛儆的驸马算得上寿终正寝。不过,他没有获得陪葬皇陵的资格与荣耀,而是魂归故里。即使如此,他也为后人留下一些不解之谜,例如墓志上谥号的空白、被扰乱的天井布局,特别是一座豪华的石椁。
      1994年5月,位于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皇甫村南约1公里处的薛儆墓被盗,文物工作者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墓室西侧发现了一座施有彩绘的石椁。石椁材质为青石,整体呈现庑殿顶的房屋形状,由屋顶、底座和中间三部分,一共34块青石组成。顶部用青石做出屋顶形状,雕有脊瓦、勾头、滴水等;中间由石板、石倚柱相接而成,内外皆雕刻有供侍人物、门、直棂窗等图案,以及各种花草、鸟兽等纹饰;底座的东、南、北三个立面上,分别雕有花草、怪鸟、异兽、虎、凤、象、奔马、鹤、鸳鸯等装饰图案。1995年秋季,山西省考古部门对薛儆墓进行了正式发掘。
      《唐六典》中明确规定:“凡葬,禁以石为棺椁者,其棺椁禁雕镂彩画,施户牖栏槛者。”《通典·礼》也记录道:“大唐制: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因此,至少在长安城周边,石棺椁的使用被认为是在品官等级之上,皇帝特许的一种恩典。
      庑殿顶是唐代石椁的基本形制,已知使用者有同为神龙二年(706年)的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时间跨度为708年至718年的8座韦氏家族墓,以及金乡县主墓(724年)、卫南县主墓(708年)、契苾明墓(696年)、秦守一墓(724年)、李福墓(670年)、李宪墓等,其余多为歇山顶、拱顶和普通石椁。薛儆墓庑殿顶石椁,这是目前陕西之外所见到的唯一一座。
      石椁的结构源于早期木质棺椁和地面祠堂建筑。唐代实行功臣国戚陪葬皇陵制度,石椁墓大多为帝陵陪葬墓,由此形成固有的形制。作为一种特殊礼遇,没有皇帝允准,任何人不得在墓葬中使用石椁,所以已知唐代石椁墓主身份大多为正二品以上高官或皇族。
      根据薛儆墓志记载,他死前的官职为汾州别驾(从五品下阶),使用石椁为葬具应该是一种逾制行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薛儆的后人敢于使用彩绘石椁呢?
      薛氏为历史望族,世居河东汾阴。到了唐代,薛氏家族尤以皇亲国戚著称。薛瓘娶了唐太宗的女儿城阳公主,薛绍娶了唐高宗与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薛儆本人娶了唐睿宗的女儿鄎国公主,薛儆的儿子则娶了唐玄宗之女唐昌公主。鄎国公主在唐中宗时期嫁给薛儆,夫妻恩爱,九族敦睦,开元十三年(725年)去世,时年37岁,陪葬于睿宗桥陵。
      如今看来,薛儆的一生基本上没有什么起伏,在韦后之乱和太平公主谋反等一系列宫廷之争中站位准确,允许石椁入葬很可能是唐玄宗对他的奖赏。不过,作为对薛氏家族一些人谋反行为的追罚,皇帝可能在最后时刻取消了薛儆谥号的赠予。
      石椁是墓主生前寝室的象征,上面自然主要刻绘生活中的近身人物,即男侍和侍女。薛儆死后第二年下葬,鄎国公主为她挚爱的夫君打造了一座华丽的艺术宫殿,其中端庄典雅、聪慧美丽的线刻侍女为黑暗空间增添了活力。
      这19位侍女服饰华丽,体态丰盈,画风与长安地区非常接近。那些侧身持花侍女头梳高髻,或簪步摇,或戴簪花发罩,细眼弯眉,直鼻小口,身着帔帛,手执莲花。正面站立的侍女,一部分身着宫廷女官常服,大多头梳高髻,身有帔帛,面部丰腴圆润;一部分则胡风鲜明,头戴幞头,身着翻领窄袖长衣和条纹裤,仿佛能听到她们窃窃的语声。
      唐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伟大时代,胡风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石椁人物造型刻画上,一改汉魏以来“秀骨清像”的体态特征,趋向健壮、丰满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女性挺胸直视的形象,在唐朝之前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画面中。
      根据石椁线刻的制作程序,应该有两类作者,一类负责样稿创作,一类负责按照样稿勒石。他们的素质与经验,决定着石椁的艺术品质。有学者认为,薛儆墓石椁人物线刻具有典型的“吴家样”风格,即吴道子所创风格,其线型特征为“莼菜条”。所谓“莼菜条”式线型,是在铁线描的基础上将匀速行笔变为变速行笔,使线型的宽窄有所变化。这种线型打破了中锋用笔的平行线型规范,同时加入了更多的书法用笔意识。
      进而,学者推断,薛儆墓石椁人物线稿的作者有可能是吴道子。其依据是,开元八年薛儆死的那一年以及开元九年薛儆下葬之前,吴道子曾在河北曲阳为北岳庙绘制壁画《天宫图》,其间多次往来于长安、河北之间,很有机会经过山西。此外,开元五年(717年)正月,唐玄宗曾经去东都洛阳,作为“待诏”的吴道子也有可能随驾,那么途经万荣县时,作为皇亲的薛儆必然会侍驾,从而有机会与吴道子接触。而且,唐玄宗特例允准薛儆墓使用石椁,吴道子参与石椁线刻样本的创作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学者推论扣中了历史的谜底,那么,薛儆墓石椁的勒石作者显然会是最高级别匠工,即朝廷领俸刻工。
      薛儆墓出土的墓志保存较好,共有891个字。它记载了墓主人从仪凤三年(678年)到开元八年(720年)一共42年的短暂一生。石椁上的线刻图案无疑代表着他生前的一部分生活影像,也许对他的夫人鄎国公主来说,这些影像是重要的,正好说明薛儆奢华生活表面之下有着一颗时刻保持警醒的心。
      而这一点,是在宫廷生存的根本。

    唐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4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9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7期

    • 第2023-07-14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