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财经

预定利率3.5%人身险产品退场倒计时

  •   一路狂飙的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即将走到换挡节点。近日,有消息称,各保险公司均已收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在7月底前下架预定利率高于3%的人身险产品。山西晚报记者向多家保险公司以及个险、银保等多个渠道求证了解到,上述传闻基本属实。而如今,相关产品正在密集下架。
      A 3.5%复利产品将成过去式
      “‘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寿险3.5时代落下帷幕!”“靴子落地,现有预定利率3.0%以上的产品7月底后团灭。”这是一位保险经纪人近几日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内容。
      近日,有市场传闻称,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将于7月31日下架,山西晚报记者向多方求证获悉,该消息属实。多家保险公司表示,已经接到监管电话通知,被要求下架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
      所谓预定利率,指人身险产品进行保险产品定价时所采用的利率,实质是保险公司承诺给客户的回报率。不同于银行理财等其他金融产品可随市场调整的投资回报率,人身险产品期限通常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其预定利率一旦设定便不可调整,具有刚性兑付属性。目前,保险市场上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设置相对较高,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的刚性成本偏高。
      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此次被业内纷纷炒作的停售时间节点原本定于6月底,后来被调整为7月底。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市场上的人身险保费增长态势明显,业内普遍认为,与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产品的“炒停售”有关。而在此次停售的产品当中,既有当前销售最火热的增额终身寿险,也有养老年金险、教育年金险、重疾险等产品。据悉,2013年,增额终身寿险首次在中国市场试水,2017年,中小保险公司陆续推出增额终身寿险,由于年金险利率下调,外加增额终身寿险具有早期现价高、领取、灵活等产品优势,增额终身寿险推出后一时间火爆市场。
      据悉,有公司在此次发出停售通知时,还强调“注意宣发口径和尺度,提前做好产品下架的客户解释工作,合理安排业务节奏,不得恶意炒作!”而在微信朋友圈,尽管“炒停售”行为一直为监管所明令禁止,但关于保险产品“下架”“停售”的营销文案,如今依然在朋友圈持续刷屏中。
      山西晚报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预定利率3.5%的相关保险产品正在陆续下架,也有一些3.5%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仍在市面上销售,消费者可以通过保险中介渠道、银保等渠道购买。部分还未下架的产品,在投保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投保人在此前可以选择3年期缴的产品,现在却只能选择5年期缴;一些可以追加保费的产品,也将追加额从10万元调降至3000元。
    B 新定价产品正在就位
      事实上,此次调整早就有迹可循。基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偏高的情况,今年3月底,原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组织保险行业协会及多家险企召开座谈会,摸底人身险行业负债成本情况。本轮高预定利率产品的下架,正是监管摸底行业情况后做出的政策调整,也反映出行业面临的利差损(险企投资收益率低于保单预定利率造成的亏损)风险正在加大。
      今年4月,监管部门再度陆续召集险企开会并进行窗口指导,核心内容正是调整新开发产品定价利率。随后,不少险企都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产品替换方案,明确了替代主要销售产品的新开发产品具体规划和大致时间表。
      而本次停售后,未来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将被调整为3%。相比于之前3.5%的预定利率,下调后对投保人的吸引力将出现明显下滑。即便预定利率下调可能影响到保险公司短期的盈利,不少保险从业者仍认为当前调整是必要的。
      近年来,一些人身险公司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定价策略,发行了一些高预定利率产品,如IRR(即内部收益率)达3.5%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等,将人身险公司的负债成本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年2月15日,原银保监会在其官网披露的数据显示,保险资金2022年四季度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76%,已经接近3.5%。一位保险机构负责人分析,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很容易发生“利差损”风险,而现在下调预定利率,正是为了让保险行业能够健康、稳定地经营,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据业内人士分析,要解决解决前述利率倒挂的问题,降低预定利率是最直接的办法。根据相关要求,今年8月起,人身险新产品预定利率将普遍下调,其中,普通型、分红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分别调整为3%、2.5%,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不能高于2%。
      而从市场层面来看,各家险企预定利率3.5%的产品陆续停售的同时,新寿险产品的切换已然拉开序幕。
      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近期,包括平安人寿、阳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率先切换寿险产品,除此之外,目前,许多险企也已向监管部门备案新产品,预计将于8月上线销售,据悉,多家公司报备了分红型产品,包括2%、2.5%等不同预定利率水平的产品。
      
    C 分红险或成市场“新宠”
      那么,如果7月底各家险企相关产品按期停售,后续将会对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显而易见,保险产品停售将导致市场上可选择的产品数量减少,会导致市场上产品价格整体上升。一位保险业中介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所有的长期保险,包括保障型的重疾险、储蓄型的增额终身寿险,在其他定价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都会由于定价利率的下调而导致价格上涨。对于整体影响的幅度而言,产品的期限越长,受影响的程度可能就会越大。
      根据东吴证券非银团队测算,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4%、19.5%、3.5%、7.5%和16.4%。相比之下,短期险和保障功能更强的长期险产品对于利率敏感度相对较低。
      随着下调预定利率的正式落地,市场上保险产品的多元化趋势或将有所加强。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近日,平安人寿和阳光人寿均推出的新产品类型均为分红型。其中,平安人寿上线了一款名为“金越尊享分红”的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2.5%,消费者还可以享受保单红利。阳光人寿推出的则是分红年金附加万能险的设计组合。就此来看,分红型保险有望接替增额终身寿险成为市场“新宠”。
      在业内人士看来,分红型产品综合回报从过往收益率来看情况更好,其特点更符合市场所需,保单持有人也有机会享受到企业长期性经营成果。不过,业内专家提醒,增额终身寿险的现金价值表写入保险合同,实践层面客户购买增额终身寿险的收益率是确定的,而分红保险的红利水平取决于经营情况,历史分红不代表未来,分红是不确定的。未来,分红险能否接替增额终身寿险成为人身险市场的“挑大梁”产品,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但分红险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型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潜力,有望在人身险市场中发展壮大。
      而随着此番“告别3.5%”信号的正式释放,在7月底前的剩余几天内,“炒停售”的声音或许仍无法避免。
      有分析人士表示,预定利率下调带来最直观的影响是产品价格的上涨,不少有意愿的消费者会选择在停售时间节点前完成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机构短期承压,也对各险企和相关渠道方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来看,用户的保险配置需求仍十分可观,储蓄性质保险的销售或将回归常态和本源。另外,业内人士也提醒消费者,切忌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收入情况以及投资能力等综合衡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单,另外,在购买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合同条款。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4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9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7期

    • 第2023-07-14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