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我从小学起就开始了剪报和抄报。那时,报纸副刊的文章、知识台历上的纸片,甚至生活常识都是我收集的对象。我抄得最多的是作家、名人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名人名言、歇后语、世界之最等,生怕以后会用到。抄报、剪报既可以打发闲暇时光,又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一 开始,我就爱上了它。我的抄报、剪报本还常常被同学们借去传阅。
虽然我嗜书如命,但更钟情于报纸上那些精短的小文章。和看大本的图书不同,这些报纸上的美文可以让我在较少的时间内领悟更多人的才华和诗情画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抄报这种低效力的工作再也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及对文学世界的向往。我身边的报纸也渐渐多了起来,我再也不满足把所有文章都抄或贴在同一个一个笔记本上,我用五六本旧的笔记本贴上标签,分门别类的把诗歌、散文、小说、杂文随笔、自然百科等不同体裁的文章粘贴到不同的本子上。我把它们整齐的放在书架上,不要说翻开欣赏了,就是多看几眼也会觉得心旷神怡。
剪报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也让我的文学梦得到了升华。久而久之,我也渐渐拿起自己的笔,笨拙地走进爬格子的行列。一次次的用我满腔热情的文稿叩击报刊编辑部的大门,一篇稿子寄出去以后,就天天跑到阅览室去期待见报。第一次收到报社寄来的样刊和稿费的心情,我永生难忘。那时还在上大学,我几乎高兴得跳了起来。
剪报一直伴随我走过中学、大学及工作的时光。工作以后,我又把剪下来的好文章粘贴在旧的工作台账或杂志上。我陶醉于那些充满哲理和情趣的字里行间,每当孤独和时候,书里的朋友向我问好,为我讲述人生故事;每当心情失落的时候,书里的导师在向我招手,催我奋进。自从走进了剪报的大海,我就觉得时时充实和自信,也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后来,报刊杂志更多了,想剪也剪不完了,我就把那些报刊上有文艺副刊的版面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作为资料和收藏。
我少年时代的设想还是被电脑的普及打乱了,自从2007年以后家里买了电脑,我的写作方式也从传统的爬格子变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敲键盘。几乎任何的知识都能从网络上搜索到,家里的剪报本,甚至工具书都没了作用,成了摆设。剪报让我积累了知识,培养了我的文学才华,如今,它将被时代所淘汰。
现在,由于这些剪报本有些泛黄了,又因为贴得厚厚的,粘贴的本子又不规则,实在不方便收藏和整理,估计以后也不会再用得到了,我只能把它们一一从书箱里找出来,让母亲当做废纸卖掉。经过几个小时的清理,这上百本剪报本居然有几十公斤重。尽管心里有些难过,但生活毕竟还是要常换常新、与时俱进的。过去了的,已经作用不大的东西,该放弃还得放弃。我想,放弃旧的东西,也是为了腾出空间,相对轻松的接纳更新更好的事物。
网络时代为写作收集各种资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为一些“文客”胡编乱造文章提供了方便,一些人乐于从网络上寻找素材,然后东拼西凑就成文章并且在报刊上发表。我见过有的作者今天写在美国过圣诞节,明天写在日本过儿童节,后天写在香港过新年……其实,他连这些地方都没有去过。也有的作者今天写古人怎样过春节,明天写古人怎样过重阳,后天写七夕的来历和风俗……这些文章几乎没有任何的原创性,无非是材料的整理。还有的作者甚至无耻到今天写母亲去世,明天写怀念父亲,后天再写姑母最后的日子……如果把他的文章都找出来对比,可能他的这些亲人已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死过好几次了。
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这几十年来,我们淘汰了一代又一代的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也改变了很多生产生活方式,如今,几乎连报纸、杂志和图书也越来越没有了生存空间。剪报、抄报作为很小的知识载体被淘汰那是必然的事,真不知道,十年,二十年,或者三五十年以后又会是什么境况……今天看起来非常重要的事物,也许几十年以后,它真的一文不值。
□汤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