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不少大学生会通过旅游、探亲访友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自己度过一个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今年的暑假,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选择回到家乡,开启花样“小奋斗”模式: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做起了小生意、小项目,凭借勤奋努力,花式“练摊”打工挣“小钱”。
如今,暑假生活已过半,这群大学生经过一个月的磨炼与实践,不仅攒出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小收益,也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暑假“小挣”青年。日前,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两名大学生。
山西传媒学院学生阿都五各:创作的彝族元素文创产品获好评
鲜艳的色彩、精致的花纹、美丽的构图……最近,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旅游景点建昌古城内,一个摆放着帆布包、杯垫、镜子等彝族特色文创产品的地摊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询问。看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得到游客的关注,摊主阿都五各十分开心。她一边为游客介绍着文创产品,一边讲着自己的设计理念。
阿都五各,山西传媒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准大三学生,是一名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姑娘,大学二年级,她跟随专业老师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图案的画图技巧与方法,掌握了各类图形的设计排版技能。7月初,阿都五各决定在暑假期间用自己刚刚学到的专业技能“练摊”。
“在学校学习中,老师教授的专业知识,让我对图案的审美水平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上学期,我在学院的展厅中看到一些文创产品后突然发现,自己学习的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专业的画图方式可以与我们经典的彝族纹样相结合,所以今年暑假,我想用这些知识设计制作一批彝族元素的文创产品拿到旅游景点去卖,一方面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一方面还可以挣点‘小钱’。”阿都五各说。
一放暑假,回到家乡的阿都五各便将自己关在家中,开始了“与世隔绝”的图画样稿设计,然而在设计的过程中,阿都五各遇到了新问题。“创作的过程比我预计的时间长了近一周,因为我遇到了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难题,这也是我的顾虑,就是如何用自己的风格与个性,创作出符合彝族人质朴气质的作品,这是一种彝族人所特有的情愫,而这种情愫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所以,绝对不能在创作中流失!”阿都五各说。
经过近半个月的实践与摸索,阿都五各终于创作出具有彝族元素风格的文创产品,这些作品不仅获得彝族老乡的认可,也得到游客的好评。据统计,自8月1日开始,阿都五各的文创小摊,每天能卖出各类文创产品五十余件,平均每日盈利150元左右。
阿都五各表示,开学后她将继续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同时,在目前的文创产品的基础上继续大胆创新,最终创立一家自己的彝族品牌。“作为彝族人,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非常自信也深感自豪,相信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人了解、喜欢,所以我会一直做下去,要用自己的文创产品把家乡的传统工艺手法传承下去!”阿都五各说。
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关绍哲:自学制作冰粉摆地摊补贴家用
19岁的关绍哲,是山西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准大二学生。今年7月,关绍哲放假回到运城老家后,在妈妈的支持下来到老家最繁华的街区推着小车卖起了冰粉。
“主要是心疼妈妈。妈妈一个人很辛苦,要养活我和妹妹,工作也不稳定,所以今年放暑假后我就想着,出去摆摊卖冰粉补贴家用。”关绍哲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说。
征得妈妈同意后,7月初,关绍哲和妈妈一起准备摆摊需要的物品。经过半个多月的上网学习和物料配备,关绍哲终于在7月21日推着自己制作的小推车,来到运城市砥柱广场,开启了卖冰粉小生意。
“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盆冰粉、一瓶红糖、一个纸箱、一堆配料、一张简陋的广告以及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摆摊。”关绍哲说。
也许是过于紧张与兴奋,关绍哲在第一天卖冰粉就遇到各种小意外。“刚到广场,发现红糖忘拿了,于是回去取。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广场上明明人来人往,可是我的冰粉摊却无人问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关绍哲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于是,他开始主动邀请顾客免费品尝。经过一晚的免费品尝和赠送,关绍哲也收到顾客最真诚的建议。
“顾客说,我的冰粉配料太少,而且价格也不太合适。”关绍哲调低了价格,丰富了配料。慢慢地,关绍哲的业务水平越来越高,小生意越来越火,他尝试推出特色服务——自主配料。“简单地说,就是顾客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添加配料。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我还将特色内容制作了一个广告牌,这个方法很有效,当天的营业额比前几天加起来的还多!”关绍哲开心地说。
半个月时间共卖了近千元。“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我平时是比较内向的,极少和陌生人说话,这半个月的摆摊,除了挣钱,还磨炼了我的耐心,我现在可以自如地和陌生人交流了。”关绍哲兴奋地说。
关绍哲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决定将冰粉改在晚上售卖,将白天的时间腾出来去饭店打工。“除去成本,现在刚好持平,预计在8月底能挣上1000元钱吧,我想白天多打一份工,争取在开学之前多挣点钱。”关绍哲说。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婷 实习生 胡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