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血脉融在整个平遥。在晋中,有一句俗语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而在这三宝之中,漆器又位列首位,足见平遥推光漆器在晋中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作为一项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珍贵技艺,平遥推光漆器和福州脱胎漆器、扬州漆器、成都漆器并称为中国四大漆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是我国著名的漆器工艺之一,如今,一位地地道道的平遥小伙儿、一个90后非遗守护人、国潮设计师正通过创意表达扛起这项技艺的传承大旗。他就是李瑞。
A 从小耳濡目染 走进神秘漆艺世界
平遥古城,一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完整古城。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情怀,高高的城墙筑起守护宝藏的屏障,围起了李瑞快乐的童年。李瑞对漆器的了解是打小就开始的,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涌入越来越多的游客,李瑞的父母就在古城里经营起了民宿,而民宿的旁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生金老爷子的漆店。
“琳琅满目的中国传统推光漆器以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在牵引着我。”在那个日韩动漫风靡的年代,李瑞独独对薛生金店里陈列着的一件件中国传统图案的漆器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可以说,他的童年是在精美的推光漆器间度过的,对平遥推光漆器的探索和了解也从那时开始。童年的耳濡目染,成了他往后人生走向的伏笔。
高中时,李瑞学习了油画,再后来,又拜了薛生金老人的首徒——工艺美术大师张锦为师。不过,他的非遗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需要的更多是国画工笔技法,与油画技法的区别很大,所以,起初的学习过程磕磕绊绊。”
想要成为一名平遥推光漆器的画工,需要学习至少3年以上的时间。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才允许在漆面上勾红点翠,独立操作。学习中,李瑞调整了很长时间,甚至中途想过打退堂鼓。好在他对传统非遗技艺的热爱之心从未消失,加之师父的悉心指导鼓励以及家人的支持,4年多时间,李瑞坚持了下来。
为精进技艺,李瑞不仅前往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还用3年时间走遍了全国诸多博物馆,在藏品中寻找灵感,揣摩中华文化艺术之美,以独到的眼光提取了很多中国元素。
B 多工种配合发力 成就璀璨推光漆器
素手为具,细细推光,笔尖纤细,勾勒线条。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其外观古朴雅致、构造精细、漆面光洁,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环保无毒经久耐用,为漆器中之精品。平遥推光漆器的漆是从漆树中分泌出来的天然大漆,目前保存完好的出土漆器文物,几乎全部采用了大漆工艺。2006年,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件器物万人工。”李瑞介绍,一件平遥推光漆器要经过木工、灰工、漆工、画工和推光工等多工种配合才能完成。首先,材料需要选择椴木、松木等不易变形的、经过脱水处理的实木材料,并进行木质底胎的制作;然后,在木胎的表面进行裱布刮灰处理,其作用为阻绝木材与空气的接触,木材将不易受潮、变形,拉升性也会增强。接着,在灰胎上刷漆,每刷一道漆都要经过数十小时的入阴至完全干燥,每一层髹涂后都要用水砂纸蘸水反复研磨,重复上漆和研磨几十次后再进行推光;这时候,需要用麻油均匀地在漆面涂抹一层,撒上过滤好的瓦灰与头发丝反复推擦,直到漆面光滑如镜,其过程多则刷八遍,少则六遍,再施以绘画工艺。“一件完整的漆器完成大约都需要3个月之久。”他说。
髹饰技艺是平遥推光漆器的技艺精髓,以堆鼓罩漆、描金彩绘、三金三彩、沥金、沥金、沥螺、三色金、堆鼓青绿金碧山水等为主。作品运用天然大漆及矿物颜料,描绘出各种不同图案,其富丽堂皇,有凹凸感,色彩绚丽,细腻庄重。因凸凹聚漆不同而产生一种漆的深浅韵律,凝重而又流畅。李瑞介绍,“漆器艺人使用的笔和刀都是自制的,尖子笔、扁笔、雕刀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想要在平面画板上做出立体效果,就更难了。”
平遥漆器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到汉代,平遥漆器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开元年间,山西漆器生产已成自己的特色,而以平遥漆器最具代表性,描金彩绘工艺独树一帜。明清时期是平遥漆业的全盛期,晋商的崛起给漆艺制品带来很大的商机,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开始出口到英、俄等国。
C 挖掘市场缺口 研发漆艺原创女包
学艺的坎,迈过去了;经济的坎,又给李瑞重重一击。
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离不开平遥旅游业的发展。疫情前,推光漆器一直依赖于平遥旅游纪念品市场。三年疫情,骤降的游客量让平遥推光漆器经受了沉重的市场打击。市场重创之下,很多从业者被迫从平遥推光漆器行业转行,李瑞也尝试暂时跳出漆器行业,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转而开起了汉服店。这次转型激发出李瑞新的创作灵感。
经营汉服店的过程中,李瑞发现与汉服搭配的背包、挎包等非常受年轻人喜欢,但这些包基本上都是采用苏绣工艺制作,“当时我就想,平遥推光漆器表现力很强,也可以做成包的形态,让人们背在身上。而且,漆器确实也没有包这一类别,漆艺包处于市场空白。”他说。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李瑞挖掘出女性包品在市场中的缺口。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李瑞奔走各地,从各大博物馆展品、传统服饰云肩、砖雕、木雕等中寻找中国元素的灵感,通过精心设计、构思,他创作出未曾在市场上出现过漆艺包,造型别致的包包、精美走心的刻画,深受市场追捧。
“漆艺包不仅突破了传统漆器的表现形态,而且改变了传统漆器以国画为主的画面风格,在包面图案上出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演绎。”他说。
值得一提,今年6月初,央视黄金档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播出。节目中,李瑞携推光漆艺原创包,与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央视主持人龙洋、歌手蔡国庆一道,走进人们的视野。6月底,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山西之夜活动现场,李瑞再次携推光漆艺原创包亮相展演,成功为世界递上了一张山西非遗名片。现场,身着传统华服的模特们翩跹而至,模特们手中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纹样和图案的原创国潮漆艺包走进中外来宾的视野,引发热烈反响。
D 激发创作灵感 为非遗寻找更多“搭子”
“非遗不只古老,还很潮流,平遥推光漆器需要一场革命。非遗产品应该有展品、藏品的序列,但是更应该成为生活用品,让大家日常可以见到它,用到它。”李瑞说。为了让传统艺术与现代年轻人有更多共鸣,如今,李瑞创办了“漆彩物语”品牌,在年轻人的审美和传统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研发新产品,重新定义平遥推光漆器。
生活中的李瑞开朗外向,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和年轻设计师一起交流心得,这也让他的非遗创新灵感越来越多,守护之路走得越来越好。“我非常喜欢与不同的人给交流各种新想法,甚至喜欢别人‘吐槽’我的作品。我认为,每个人发现的美是不一样的,开放的胸怀去看世界,才会激发出自身更多的非遗产品创作灵感。”他说。
在李瑞的眼里,山西非遗可以变成“变色龙”,可以寻找到很多的“搭子”。山西非遗产品可以和诸多传统文化成为“搭子”,通过提炼出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非遗产品的全新演绎,让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同时焕发出全新活力,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而不同的非遗技艺和作品也可以成为“搭子”,很多山西非遗通过技艺结合、产品搭配、消费场景创建,完全可以搭起来,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步,希望通过更多的载体,让平遥漆器髹饰技艺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高度、新活力,走出新时代的新路线、新玩法。”他说。
E 借鉴盲盒玩法 推出漆艺手镯研学课
传承路上,李瑞也是一位“痴心人”。
今年暑期,平遥古城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李瑞创建的非遗研学社也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们。他和团队潜心研究的平遥推光漆器主题研学课程,包括贴蛋壳漆艺体验、盲盒漆艺手镯打磨推光体验、漆扇制作体验等,深受小朋友们喜欢。“希望通过不同的玩法体验,给孩子们的心里种下山西非遗的种子。”
在李瑞的研学社,盲盒盘漆艺手镯成为孩子们争相体验的项目。起初看起来黑色的手镯,经过孩子们的打磨、推光,一件件色彩搭配各异的手镯华丽变身,各有各的璀璨。
李瑞介绍,漆艺手镯本身就像是一个“盲盒”,外表看起来每只手镯都是黑色的,但是它的“打开方式”就有趣多了,非常有期待感。孩子们需要沉下心来,用砂纸打磨,得到不同的手镯图案,然后借助麻油和灰,去手掌去给手镯推光,让手镯彻底变身。
“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去寻找非遗的快乐,虽然打磨、推光的过程有点累,但是通过实践,孩子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推光漆器是怎么打磨、推光出来的,平遥推光漆器技艺核心点在过程中就掌握了。”他骄傲的说。
除小孩子外,现在,李瑞的研学社还推出面向公司团建和普通游客的诸多课程。李瑞举例,游客可以选择晋商文化、一带一路等主题的首饰盒,通过描金、描金、贴金箔等方式进行二次创作,获得一件专属于自己的首饰盒。“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去了解平遥推光漆器髹饰这项流传已久的非遗技艺,爱上这项非遗文化。”他说。
山西晚报记者 赵丽娜 张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