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美食

满架秋风扁豆熟

  •   秋风起兮,不时看到乡村农家房前屋后、田头地角那满架的扁豆花开得正艳,或白色,或紫色,而由这些花朵孕育而成的豆荚或躲在翠叶间,或露在碧蔓上,鲜嫩诱人,给秋天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气。
      扁豆,为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又称藊豆、藤豆、鹊豆、匾豆、沿篱豆、蛾眉豆,原产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约在汉、晋之间传入我国,其名始见于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如今扁豆踪影遍及我国大江南北。扁豆花白色或紫色,荚果扁平,宽而短,呈淡绿、红或紫色。种子扁椭圆形,黑褐、茶褐或白色。嫩荚及豆粒供蔬食,带有甜味。在我国的扁豆品种中有许多佼佼者,如浙江慈溪红扁豆及白扁豆、上海的猪血扁、贵州湄潭的木耳白鹊豆,等等。
      扁豆适应性强,不论种植地头田角,或是庭院墙边,总能生机盎然,或缠绕在篱巴上,或攀缠在豆架上,自由自在开花结荚,用美丽的花朵点缀秋天,用鲜嫩的荚果馈赠人们。印象较深的是扁豆特别能结荚果,每当上市时节,几乎天天让人可摘到鲜嫩的荚果,成为秋天里颇为显眼的新鲜蔬菜之一。最近,读了作家、美食家汪曾祺撰写的《扁豆》一文,对扁豆又多了几分了解和喜爱。
      扁豆,虽然身段比较低调,但仍吸引文人墨客眼球,如明代王伯稠吟咏扁豆花:“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贪与邻翁棚底语,不知新月照清溪。”流露了诗人通过描写扁豆花以示对乡村岁月的流恋;清代黄树谷在《咏扁豆羹》中写道:“带雨繁花重,垂条翠荚增。烹调滋味美,惭似在家僧。”既道出了扁豆开花结果之茂盛,又赞了扁豆入馔之味美;清代查学礼的“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诗句虽然有些寥落,却道出了乡村扁豆绕篱巴而绽放花朵的真实情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撰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内容贴切,充满乡土气息,勾起了人们对秋天里乡村扁豆花的喜爱。
      清代袁枚不仅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就连这大众化的扁豆烹制也有一套拿手活,他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取现采扁豆,用肉汤炒之,去肉存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以肥软为贵。”如今,扁豆常以嫩豆荚入馔,既可单独入馔,也可配荦料烹制。在家常菜谱中,扁豆嫩荚炒肉丝、香菇烧扁豆嫩荚、扁豆嫩荚虾仁、姜汁扁豆嫩荚、炒扁豆嫩荚,等等,皆为家常餐桌上的下饭佐酒菜,常啖不厌。此外,扁豆的豆粒成熟后,可用于制作豆泥、豆沙供食用,还可和粳米一起用于煮粥。以扁豆豆粒烹制的地方风味美食,如福建的“扁豆花生羹”、四川的“扁豆泥”,别有味道。而海南人喜欢用扁豆豆粒制作扁豆酱,成为人们喜爱的调味品,蕴含乡愁的味道。有趣的是,美食家汪曾祺曾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棍儿扁豆,对其赞美有加,直言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
      提起扁豆,又勾起了小时候对乡下老家扁豆的些许记忆。记得小时候,每当秋天扁豆结荚之时,我的母亲心里就踏实多了。这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凡亲朋好友来家作客,母亲就可到屋旁的菜园里采摘那嫩嫩的扁豆荚,再经她亲自下厨烹调,那美味的扁豆佳肴就可上桌招待客人了。有时,母亲还让城镇来的客人带一些新鲜扁豆荚回去,好让他们的家人分享乡下农家的绿色蔬菜。
      扁豆索取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这不,它不仅美味,还具有药用价值呢。从查阅《中药大辞典》得知,扁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之功用,可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泻,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纲目》称其“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别录》说其“主和中下气”。

    缪士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30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8期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3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21期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