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档案
主角:三棱大尖状器
体态:长16.33厘米,宽10.32厘米,厚7.65厘米
出生时期:旧石器时代
出生地: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
藏宝地:山西博物院
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鬣狗、巨河狸、鲤……无论陆地上或是河水中,这些生物日日的聚会,在远逝的时光中凝聚,成为我们想象的一个源头。
作为证据的化石重现着数百万年前的森林与河流、滩涂和草地。面对着种种原始石器时,我们忍不住会追想并渴望看到那一幕:这些石器为什么制作出来?是如何制作完成的?又是怎样使用的?最后,它们为什么会被废弃?
山西省芮城县的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在1961年至1962年进行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人类文化遗物和脊椎动物化石。数量不多的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以石英岩为主要原料。其中三棱大尖状器因其造型和制作技术的独特,并且是西侯度石器中磨蚀和风化最为轻微的一件,而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被学者们认为有可能填补晋南旧石器文化序列中的空白。
三棱尖状器的制作目的和作用主要用来挖掘根茎类植物和植物种子,就像锄头;也可能用来肢解动物,就像矛和匕首——这是当时人类获取食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石器的制作主要有锤击、碰砧和摔砸三种方法,三棱尖状器使用前两种方法,因为形体比较粗大,多采用又大又厚的石片,从平坦的一面向背面加工,形成棱脊和锐角。
由于这些石器埋藏于砂砾层中,其中不少受到流水的冲磨,以至于一些破损痕迹很难区分是人为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学者王益人在自己的考古手记中确信,“西侯度石制品虽然受到河流搬运埋藏的影响,但人类行为及其特征毋庸置疑。”正是由于三棱大尖状器的人工性质表现非常清楚,成为这批石制品出自人类手中的一个证据。学者陈哲英认为,三棱大尖状器可能出自西侯度文化层之上8米高处的浅红色粉砂砾石夹层中,其“地质时代应为中更新世”。贾兰坡先生和王建先生提出“西侯度文化”,并且认为“这是目前在中国已发现的一处最古老的石器地点”。
三棱大尖状器,最先发现于丁村遗址,此后在匼河、西侯度、古交、蓝田和梁山等地均有发现。学者李壮伟根据发现地区判断,三棱大尖状器是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汾河、渭河和汉水等地区最富有特色的工具,代表了遗址的主人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很可能是相同的。
1972年,贾兰坡先生把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两个系统,其中之一是“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传统,它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宽大石片制造各类型的大砍砸器,富有代表性的石器是三棱大尖状器。西侯度文化以及由西侯度文化发展而来的匼河文化属于这一传统。另一个传统就是“船头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它的基本特征是利用不规则小石片制造小石器,在石器成分中占比大、类型多。因而也把前者称为大石器传统,后者称为小石器传统。贾兰坡先生特别把三棱尖状器视为“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传统的代表石器,并认为此类器物是确定这种文化系统的重要依据。
西侯度三棱大尖状器由一个三面三棱的尖形石英岩砾石加工而成。原始工匠仅仅加工了砾石尖端,用一面打击法将这里打掉三个小石片,留下了五处修理疤痕,最后获得一个相当对称的三棱形尖端。而没有进行加工的部分和背面,仍然保留着大部分的砾石面。石料采自附近河滩或冲沟,在出土所在硬度较低的片麻岩形成的中细砂层中,坚硬的石英三棱大尖状器历经数百万年几无损伤。
越过浩漫的历史长河,人类自身的发展与工具息息相关。昔日叮叮当当的河滩石场更像我们和西侯度原始人群共同拥有的一个幻觉。当年未尝不会有人放下手中的石片,若有所思地仰头朝天空深处遥望。
人类学者将人类起源分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这个链条上的所有化石几乎都能在我国找到。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直立人最早在距今约185万年前“走出”非洲,这是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2020年12月1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西侯度遗址最新测年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取得,该遗址同位素年龄进一步精确到距今约243万年。这一成果发表在2020年第11期法国《人类学》杂志上。这便意味着,至少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已经活动着一种利用砾石打制石器的早期人类,他们远在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
西侯度遗址在2005年时又一次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发掘获得一批具有明确人工痕迹的石制品,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石器上的剥片痕迹是人为打制的,是无法在河流搬运中自然形成的。考古工作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西侯度遗址中的石制品,是人类刻意选择石英岩这种坚硬的石料打制而成的。
黄河充沛的水流连同众多湖泊形成了网状水系,将四面八方的石头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这些被考古发现的石制品,通体磨蚀均匀且光滑,有着明显的水流搬运产生的痕迹,这也使得部分学者认为西侯度遗址属于河流沉积中的次生遗址,而真正的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可能在它附近,由砂砾石层占据的古河谷上游的某一段浅水谷底,从石制品不同程度的磨蚀现象不难得出,西侯度遗址在古河谷具有较大的分布空间。
遗址内同一地层中发现众多种类的动物化石,其中不乏剑齿象、平额象、纳玛象、古中国野牛、山西披毛犀、古板齿犀这样身形巨大、难以猎取的猛兽。如果没有三棱尖状器来辅助,原始人面临的困境可以想象。可以说,工具改变了一切。三棱尖状器不仅仅是一件石器,它带来的很多影响是从不在场的我们难以感受到的。
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