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新视觉

漆艺迭新 非遗赓续

  •   天然大漆,溢彩流光,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在“太原府城游”打卡地——铜锣湾梅艺漆坊,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太原传统漆器技艺传承人郭喜梅,以及弟子们制作的各种漆器、漆画以及大漆工艺衍生品丝巾、服饰、手包等美轮美奂,尽显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中华漆器文化萌芽于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丰富、发展、创新,到明清时期大漆艺术达到顶峰,并逐渐形成彩绘、描金、堆漆、雕漆等众多门类。8年前,“太原传统漆器手工技艺”入选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今年5月,郭喜梅的“金漆镶嵌技艺”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成长在民间手工艺人家庭的郭喜梅,从小就对漆器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学习漆器技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大漆的传统制作方法有200多种,创作工序复杂,工艺操作技术性强,足够匠人琢磨一辈子。然而,如何让大漆走下神坛,在现代生活中为更多人喜爱、更贴近人们的现代生活,是郭喜梅一直研究的课题。她融合新时代文化元素,通过研发突破了以往漆艺只以硬物为载体进行创作的局限,打破大漆深沉、含蓄、浑厚的常规印象,利用漂漆新技艺,在丝、绢、棉、麻等柔软材质上进行创作,实现了漆艺媒介由硬向软的转变,赋予大漆艺术更多实用价值,让入门传承这项传统工艺更加轻松,同时也降低了工艺成本。
      为使漆器技艺后继有人,郭喜梅在原有工作室的基础上,于2023年在闹市区柳巷铜锣湾开设梅艺漆坊,作为非遗研学基地。目前,梅艺漆坊已培养近百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承人队伍。同时,郭喜梅还通过进学校、进社区的方式,在迎泽区、杏花岭区定期举办公益课堂,以非遗技艺为载体,让更多的年轻人把漆艺文化传承下去。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摄影报道

      1.郭喜梅(左)手把手培养传承人。
      2.进社区举办公益讲座。
      3.在社区举办活动。
      4.致力传承传统文化。
      5.郭喜梅在柔软材质上进行创作。
      6.漆艺媒介实现了由硬向软的转变。
      7.大漆工艺衍生品尽显中华传统艺术魅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