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武佳)今年1-6月,我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70,同比下降2.1%,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6.2%,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9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加快转型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全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关情况。
聚焦“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和“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大要求,我省把从根本上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核心任务,以水质改善为目标,以工程实施为抓手,衔接已建、在建和新建重大水利和生态环保治理工程,推动实施10方面骨干工程、280多项子工程,多措并举统筹抓好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治理等重点工作,促进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截至目前,“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累计开工项目158个,已完工35个,为确保2025年黄河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了逾百亿元的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其中,总投资81.8亿元,完成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等各类治理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有效保障了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投资20.8亿元,实施了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和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完成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2400多个图斑,治理面积达67平方公里。
据介绍,今年我省争取了3个总投资66.7亿元国家级的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项目。其中,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55.08亿元,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重点解决我省吕梁山西麓8条主要入黄河流和上千条冲沟支流的水土流失问题,涉及吕梁、临汾、运城3市14县(市、区),2.07万平方公里项目区内生态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年均可减少输入黄河泥沙量约2000万吨,保障入黄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协同推动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另外两个矿山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共11.62亿元,中央财政对每个项目奖补3亿元共6亿元,可完成治理临汾、大同2市12县历史遗留矿山483个图斑,治理面积32.7平方公里,有效消除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隐患,补齐“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板块,大幅提升华北地区特别是雄安新区大清河源头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协同筑牢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我省扩绿提质迈出新步伐,自加压力将年度营造林生产计划由400万亩增加到452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截至8月底完成341.77万亩。《山西省禁牧轮牧休牧条例》正式实施,100万亩未成林地封山育林项目启动实施,依法保护和工程管护并驾齐驱为巩固绿化成果保驾护航,进一步提升表里山河“含绿量”,助力全省实现基本绿化。
与此同时,我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扎实开展夏季臭氧削峰专项行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新污染物治理,扎实推进太原、晋城“无废城市”建设,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全省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持续夯实生态环境支撑,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