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一名男子在多个平台发布替他人提供网络辱骂服务的留言,引起警方注意。警方调查发现,嫌疑人李某自去年10月至今,接了100单左右,非法获利近万元。目前,李某已经被长沙警方抓获,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
“代骂”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为何有人将此做成了一门“生意”?9月14日,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以谐音暗语逃避监管
9月14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输入“代骂”进行搜索后发现,已经很难找到提供“代骂服务”的商家。但用“帮忙做事”“代喷”等关键词就能检索到相关商家,有商家在商品词条和海报中这样描述:“线上代喷、发泄、帮你出气”。
在商品评论中,山西晚报记者看到,顾客寻找“代骂服务”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有婆媳矛盾、情感纠葛甚至是在游戏中产生摩擦等。这类商品的好评率很高,大多为100%,留言往往是“尽职尽责”“效率高,出了口恶气”等。记者咨询相关店铺发现,“代骂服务”的价格与服务提供方式有关,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甚至还可提供包月服务。
除了“代骂服务”,在网上还有针对情侣、夫妻感情问题提供“拆分服务”的商家。商家称提供“一对一”解决方案,咨询费100元,再根据难度周期定制方案后给出具体费用。据了解,为达到“拆分”目的,其中也不乏“代骂服务”。
很多从事“代骂服务”的商家,还提供“受气包”挨骂服务。一位商家在宣传海报中称,在提供受气包服务时,可以换昵称和头像,文字2元/5分钟、7元/半小时。先付后用,不接受退款。
骂人视频网络热播
警方通报的长沙男子代骂案件,其接单流程和记者调查的商家如出一辙——先在平台发布“代骂”广告,留下联系方式后,向商家提供目标人物的电话、社交平台账号等,商家再去账号下留言进行辱骂或加对方为好友后进行私信攻击。
调查中发现,下单“代骂服务”的人和被骂者往往是熟人,这意味着“代骂者”能获得更多对方的信息。正如长沙男子案件所显示的,其“代骂”的范围包括多个社交平台,即使被骂对象将他拉黑,他也会用换号等方式持续不断地骂人。
除了普通的“代骂服务”,有网络主播还将“代骂”做成了连麦直播,并将骂人视频剪辑后在网络传播。这些视频中,被骂者多为恶婆婆或者出轨者。因为骂人者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视频点击率很高。评论中,叫好者不在少数,也有不少评论质疑视频为摆拍。
实际上,“代骂服务”并非新近出现,之前已有平台进行治理,但因为投入成本低、违法成本比较小等原因,并没有根治。
“代骂”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北京盈科(太原)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勇杰律师分析,“代骂”行为根据具体案例情况不同,可能涉嫌侵权甚至犯罪。
“代骂”行为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同时,“代骂”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需承担侵权责任。侵害他人人格权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代骂”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依约对实施网络暴力的人采取警示提醒、限制账号功能、关闭注销账号等处置措施;对首发、多发、组织、煽动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的,采取列入黑名单、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
对此,有媒体评论指出,在此背景下,对于提供“代骂服务”的卖家,不仅要通过平台排查、用户举报等方式处理其用于“代骂”的账号,还要防止其换个“马甲”卷土重来。让“代骂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是遏制此类网络暴力现象的关键。
王勇杰建议,电商平台加强对网络“代骂服务”的监管,发布这样的信息本身就是违法的,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关键词库,来屏蔽相关信息,以及加大对违法商家的处罚力度。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