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晋城篇)

千年古县 如画沁水

——专访沁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霍鹏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李浩瑜 高泽渊  制作:李永江 李浩瑜

  •   这里,转能源优势为发展优势,走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这里,素有“一城山水半城园”的美誉,实现经济生态文化多赢的发展格局;
      这里,构架“休闲+度假+研学+体育+国学+露营”等为一体的丰富小镇集群,打造康养胜地;
      这里,文脉悠久绵长,文化浩瀚,发扬光大沁水地域文化。
      这里,就是千年古县·如画沁水!
      2023年8月中下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晋城市沁水县,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沁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霍鹏。
      山西晚报:沁水为何被称为“千年古县”?
      霍鹏:沁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两万多年的人类活动史、4000多年农耕文明史、1500多年的郡县史,农耕文化、尧舜文化、德孝文化、晋商文化、非遗文化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积淀、传承。特别是明清时期,这里晋商繁荣、茶马古道尤为兴盛,这一时期成就了一大批能够代表东方艺术、民族文化的古堡、古建筑群,成为世界非遗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地、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新高地,沁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山西晚报:“如画沁水”的美誉又是因何而来?
      霍鹏:沁水山川形胜、风光秀美,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占到二分之一,空气质量达到国际银级标准,沁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它是太行儿女心目当中当之无愧的“母亲河”。水资源占到全市总量的23.4%,流域面积2676平方公里,境内425.8公里的河流山环水抱,沿线又聚集了60多处东方古建群,667个文物单位,故有“如画沁水”之美誉。
      山西晚报: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沁水如何叫响擦亮“千年古县·如画沁水”这一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了哪些文化名片?
      霍鹏:沁水重点打造了能源之城、生态之城、康养之城、文明文化之城四张文化名片。
      山西晚报:可以具体讲讲吗?
      霍鹏:首先是能源之城。沁水地处亚洲最大的沁水煤田腹地,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煤层气探明储量占全国的43%。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力争把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百余家能源企业整合资源、创新技术,走绿色发展之路,带动县域GDP连续3年在全省县(市、区)中位居前十,也是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荣获美丽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绿色发展百强县。
      第二张名片是生态之城。天之蓝、地之绿、水之碧,这是沁水给人的第一印象。这里素有“一城山水半城园”的美誉,有林地面积269.7万亩,森林覆盖率48.6%,蜜源面积约200万亩,是中国“蜜蜂之乡”,空气质量位于全省前列。沁水拥有很多令人惊艳的生态自然风景区,包括: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张峰水库、华北地区最后一块原始森林——历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北方最大观光牧场——示范牧场等。
      立足资源绝对优势,沁水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生态保护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特别是2021年成功挂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们的基本方略是通过打造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带动沿线53%的生态资源、40%的产业项目快步发展,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成交通顺畅、文化兴盛、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产业兴旺的百里沁河画廊文化带和共同富裕经济带,实现经济生态文化多赢的发展格局。
      第三张名片是康养之城。沁水荣获中国低碳旅游县、全国森林康养影响力康养品牌、中国森林氧吧、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示范县,一张张闪亮的“国字号”名片,见证了沁水得天独厚的康养资源禀赋,如何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就是把农林文旅康的综合优势转化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康养优势,围绕山西省“康养山西夏养山西”战略、晋城市“百村百院”部署,以建设鹿台山国学小镇、赵树理文学小镇、沃泉童年小镇、龙隐山居康养小镇、南阳抗大红色小镇、历山露营小镇、中国蜜蜂小镇、画家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旅小镇,从宏观上铺排布局,全面构架了一个“休闲+度假+研学+体育+国学+露营”等为一体的丰富小镇集群。打造具有卫生保健、生态环境、文化旅游、体育运动、养老养生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张名片是文明文化之城。沁水是“千年古县”,这里文脉悠久绵长,随便掬一捧黄土,都能挤出文明的汁液。沁水名人辈出,有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唐代大将、中华门神尉迟恭在此隐居,明代北方杰出散曲家常伦等。
      文化浩瀚的沁水,红色革命也尤为显眼。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中条山战役前沿阵地、太岳军区党政军机关驻地,朱德、邓小平、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此战斗过、生活过,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精神遗产。这一片红色沃土上,遍布着东坞岭战役、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新华日报》太岳版旧址等红色印记,武士敏、刘国华等革命英烈浩气长存!如今,已经挂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全面开展“廉政文化精品研学路线”红色研学游。
      赓续厚重文脉,树立时代新风。我们多措并举,将沁水地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沁水是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故乡,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步步探索前行,擦亮一个个高光时刻。我们重点通过构建“一心两带多品牌”的文明创建布局和“三枢纽六中心”的文化支撑工程,办好“赵树理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增创“这就是沁水”地域文化新品牌,把沁水打造成讴歌时代的新高地、思想开拓的新标杆、文化繁荣的新家园、城市文明的新典范。
      山西晚报:未来,沁水文旅融合发展和方向是什么?
      霍鹏:千年古县,文化润沃土,一缕馨香;如画沁水,文韵添色泽,一域神采。
      沁河流域的文化名片,是太行山文化旅游的重要板块,也是以农林文旅康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将深入实施市委、县委做出的文化强县的重大部署,努力建设农耕文明重要资源的涵养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富集区,东方古堡、百里沁河、太行一号的重要承载地。同时,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兴旺、文明兴盛,让我们这座城市变得有温度、有人情味、有烟火气,让好人好报好风尚蔚然成风,让互帮互助正能量温暖你我,让百姓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积极参与共建共享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

      历史沿革
      沁水历史悠久,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下川遗址位于沁水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1970年从其挖掘出土箭镞、骨针等细石器文物。
      沁水古称端氏。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
      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
      元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
      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
      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
      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 第2023-09-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