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论坛、展览、公益演出轮番亮相

山西博物院捧出年度文化盛宴

  • “黄河魂”山西博物院博物馆之夜公益晚会现场。 山西博物院供图


  •   9月16日,山西博物院流光溢彩、人声鼎沸……以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为主旨的一场场文化盛宴席卷而来。从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到夜幕璀璨下的“黄河魂”山西博物院博物馆之夜公益晚会,以及重磅亮相的《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展》《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琴瑟有清声——古今伉俪书画展》《大唐东都——唐代洛阳文物精品展》四大主题展览,山西博物院以满满的诚意,搭建了与专家学者、普通游客之间的桥梁,带领大家跨越历史长河,共谱黄河赞歌。
      国内外专家齐聚龙城
      阐释黄河文明精神内核
      16日上午,最先开场的是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山西博物院、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主办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国际学术论坛。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国内外各有关博物馆、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500余人,大家共同阐释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共同探讨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重要意义,共同实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论坛分上下两场展开。围绕论坛主旨,共有来自国内外7位权威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北京大学历史系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做了《商周鼎革与青铜文化的演变》的主旨演讲,讲述了先周时期周人青铜文化的水准,详细介绍了商周交替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演变,及这种演变为西周建立做出的铺垫;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教授梅建军做了《由倒钩铜矛的发现看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发展》的主旨发言,他用考古实证来探讨中国早期青铜器与中亚、欧亚草原文化的联系;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丹羽崇史教授在线上进行了名为《商周青铜器生产与流通的研究——以东周青铜器为中心》的精彩演讲,从日本考古学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东周青铜器的生产与流通问题;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谢尧亭做了《简论山西周代封国的几个问题》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山西共发现西周时期遗址和墓地200余处,并为我们一一讲述西周时期晋南地区30多个国族的发展及出土的典型器物。
      论坛下半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苏荣誉带来了《黄河流域青铜铸造技术概观》的精彩演讲,从黄河的地理环境入手全面解读黄河上游早期青铜器的滥觞、中游青铜时代的开端及下游青铜时代的鼎盛;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柳杨发表了《青铜文明的博物馆呈现与传播——以<永恒的祭献>大展为例》的主旨演讲,以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策划的“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该馆在展览策划与呈现方面的创新思路与做法。论坛最后,山西青铜博物馆馆长梁育军以《器以藏礼物以载道——“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策展思路解析》作精彩收尾,整个演讲从主题与定位、思路与结构两方面论述展览的整体架构与策展设计,全面阐释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产生及礼乐文化的形成演变,以达到透物见人、以物论史的目的。
      博物馆之夜绚丽登场
      古朴典雅中展现黄河文化
      与白天的庄严、肃穆相比,夜晚用霓虹灯点亮的博物馆多了很多绚丽的色彩。在管乐表演《红旗颂》的悠扬旋律中,“黄河魂”公益晚会也拉开了帷幕。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场晚会中,参与演出的也多为山西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多才多艺的文博人,用独特的方式展现出了悠久的黄河文化。“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以母亲般的胸怀,拥抱着北国大地;她以英雄的气魄,涌动在亚洲的原野……”在当晚的演出中,最令人瞩目的则是配乐诗朗诵《黄河颂》,由山西博物院学术研究部工作人员陈汾霞创作,该院相关领导和员工一同登台献艺,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诉说了黄河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博人对于文明守望的初心,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名为《千秋关圣》的晋剧表演中,我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粉墨登场,在铿锵古典韵律中,“关公”踱步亮相,将忠勇、仁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演出结束后,“关公”还走到观众席,与游客们抱拳致敬,不少孩童还好奇地跑到演员身边一探究竟,看到可爱的孩子们,忠勇的“关公”也“调皮”了起来,伸手比了个爱心,这样的互动无形中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亦如“博物馆之夜”的举办初衷一样,让庄严、肃穆的博物馆,成为大众了解历史、走近历史的休闲空间,融入其中,就能感受到古人的文明和智慧,感受到历史的深度和魅力。
      “唐宫”舞、雅集会
      青铜馆里梦回大唐
      如果说“博物馆之夜”让你可以感受到夜游博物馆的神秘感,那么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全新推出的《大唐东都——唐代洛阳文物精品展》,则能让你体验一回大唐气度。“唐宫夜宴舞”“唐风雅集会”,以及身穿唐装汉服的讲解员,宛若让你梦回大唐。
      大唐是古代中国的巅峰,大唐东都留下的丰富文物,还原着盛世和晏的唐人生活样貌;还原着丝路繁荣、胡汉交融、万国来朝的盛景;还原着唐代的流行风尚和精神追求。再现了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展现着海纳百川的中华气度。为了配合该展览,青铜馆内举办的社会宣教活动,可谓是精彩纷呈。
      展厅中央,搭建了一处舞台,上演古色古香的“唐宫夜宴舞”。据了解,该舞蹈结合《韩熙载夜宴图》场景故事,通过传统经典的唐代乐舞将大唐盛世的文化和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领略“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风华。在16日开馆之际,该舞蹈深受公众欢迎,引得大家驻足观看,好评如潮。
      漫步在该展厅内,还有身穿唐装的“小姐姐”会走到你身边,告诉你眼前某件文物的亮点……这些“小姐姐”都是青铜博物馆的讲解员,她们就像“穿越”而来,把大唐的故事讲给你听。当然,你也可以穿上自己喜欢的唐装汉服,加入其中,欣赏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文物珍品,也可以在雅集会中,画画唐妆,制作团扇、唐果子,并且参与投壶、步打球等充满古典韵味的活动,感受唐朝人的生活。
      此外,展厅内还备好了《唐朝生活指南》学习手册。唐朝人的衣、食、住、娱乐都有哪些特色呢?翻阅该手册,通过填空、连线、涂鸦等形式带你互动观展。
      从专家论坛,到公益晚会,再到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山西博物院可谓放出年度“大招”。提及这样的精心安排,山西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元成说:“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博物院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我们文博人来说,博物馆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拓宽博物馆服务的一种尝试,让大家在参观展览、互动体验中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
      相关
      四展联台,展现中华文明魅力
      晋博放“大招”,在9月16日推出四台精彩纷呈的展览,饱受公众好评,这也是在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之际,为公众献上的文化大礼!开展之际,山西晚报记者带你尽览不同主题展览的特色和亮点。
      
    A 黄河流域,用青铜讲述华夏文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河万里,连通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流域覆盖近80万平方公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成就了中国青铜文明。首先为大家推荐的展览名为《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这是继2020年《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之后,山西博物院策划的又一台诠释黄河文明的主题大展。
      此次展览汇集了国内11个省(市、区)30余家文博单位160余件(组)青铜文物珍品,通过中国青铜器及其蕴含的礼乐内涵两条线,从冶铜技术的滥觞到夏商周青铜文明的鼎盛、从青铜礼乐文明的创建到礼乐精神的延续传承,全方位呈现黄河流域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实证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
      作为本次联展中的“重磅”展示,你一定不要错过下面的几件展品。
      ■七星铜纹镜
      这面铜镜只有巴掌大小,虽然有些锈迹,却在古朴之余透着端庄。更令人称奇的是,它可是铜镜中的“鼻祖”,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面铜镜,距今有4000年左右。
      这面铜镜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出土于尕马台遗址。这件铜镜在制作工艺上,也非常卓绝,铜镜的边缘及镜纽周围有两匝凸弦纹,弦纹之间采用阳铸双关的构图法,饰有七角星纹,角与角之间有斜线纹,以套接的创意巧妙构图,其名称也由此而来。镜中间有圆形拱钮,锈蚀较重,向外发射着三角形的光芒,或许是太阳的象征。
      ■司母辛觥
      觥是商代时期典型的盛酒器,司母辛觥在造型上很是独特,前视如牛马,昂首而立;后足为爪,后看似鸱鸮,敛翅挺胸。牛、鸮合一的造型充满想象的张力,瑰伟奇丽。
      这件青铜器大有来头,器物内刻有“司母辛”的铭文,出土自河南殷墟妇好墓,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的子辈为其母妇好所作的宫廷盛酒器祭器,要知道妇好墓中的大量文物多为精品,其中不乏为“镇馆之宝”。此外,从该墓葬中出土的“后口母斝”“妇好爵”也进行了展示,大家可以一起去近距离目睹它们的风采。
      
    B “晋·见中国”,从山西遥望华夏
      山西地处华夏腹地,表里河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43万年前,三晋大地上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连绵不断,与中华文明同生同成,同行同进。《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汇聚100余件(组)山西文物,彰显“华夏文物看山西”的主旨。
      展览分四个单元:“远古华夏”,追迹史前,实证山西是华夏文明的直系根脉;“范铸华夏”,揭示蕴含“秩序与和谐”的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多元华夏”,鉴古知今,展现“开放与包容”的大国胸怀;“人文华夏”,以中国的字,中国的瓷展现华夏民族的风骨和情感。在这个展览中,一些深藏在山西博物院库房的文物也首次亮相,山西晚报记者一 一为你揭秘。
      ■先秦青铜机械工具
      这组文物,体量不大,让人很容易忽视,但是却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你瞧,这些用青铜制造的各种机械工具,与现代工具颇为相似。很难想象,在2500多年前,古人是如何设计并打造这些工具的,而它们的用途又是什么?
      青铜制成的薄片,上面切割成了锯齿模样,与现代的锯条一样;还有的青铜件打磨成了齿轮、轴承;还有的很像现在的螺丝……这组青铜机械工具出土自运城薛家崖,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吕不韦少府戈
      这件戈为战国时期产物,正面篆铭2行19字:“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少府工室阾丞冉、工九。武库”。省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类戈并不少见,但是意义非凡,它是古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见证。
      所谓“物勒工名”,意思是在器物上刻着铸造者的名字。当然,不一定只刻亲手铸造者的名字,有时候还包括铸造者的直接上司,或者上司的上司等。这么做,是为了方便追究责任,保证器物的质量,避免偷工减料等事故。
      ■北朝壁画
      还记得山西博物院之前举办的“壁上乾坤”北朝壁画展吗,令人久久回味。如今在“晋·见中国”展厅内,分别摆放有忻州九原岗、水泉梁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壁画,带公众再度感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的壮观与精美。
      泱泱中华,璀璨三晋,文物为载体,介绍了这片黄土地上孕育的文明,也呈现了精彩绝伦的山西故事。
    C 翰墨赋情,伉俪情深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结为连理枝。古今艺坛,伉俪同善书画者不乏其例,他们既是人生的伴侣知音,更是艺术上的同道者。《琴瑟有清声——古今伉俪书画展》选取赵孟頫与管道昇、龚鼎孳与顾横波等元明清及近现代六对艺坛伉俪书画作品,与观众见面。
      这些作品中,书法内容涵盖行、篆、草,笔墨精到,气韵生动,绘画内容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卷、轴、扇等形式一应俱全,异彩纷呈,妙趣横生。尤其展品背后那一段段缠绵悱恻、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更是令人倾倒,心向往之。今天,就以几位古代伉俪为代表,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旷世才人神仙美眷
      宋元之际院体画没落,韵致天趣的文人画兴起,开启淡泊清逸的元代艺术新格局。赵孟頫的书画作品取晋唐五代和北宋精华,升华理论书画同源,诗词文赋诸体皆妙。管道昇才貌双绝,能诗文擅书画,首创晴竹新篁,与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并称“书坛两夫人”。赵管夫妇既各有千秋,又珠联璧合,诗、书、画三绝,三代传承,一家皆能画。这对浸润着书香气的伉俪在诗坛画苑相携游艺,相依相伴三十年,堪称神仙美眷。
      ■琴瑟和鸣相敬如宾
      晚明时期政局动荡,社会观念发生变化。龚鼎孳于明崇祯七年中进士,入清后官至礼部尚书,虽有才华,但仕途坎坷,诗歌飘逸俊雅,殊多献替。顾横波为秦淮八艳之一,通文史,精诗词,善音律,尤以撇笔画墨兰为人称绝,时人推南曲第一,以才艺双馨擅名秦楼。彼时秦淮河畔,一届清流,一届烟花,眉楼之上一见倾心,才子佳人承非议洗铅华,比翼难别,生死不渝。
      ■人间仙侣举案齐眉
      明清之交催生遗民群体,造就特殊社会风气和艺术风格。冒襄生于名门望族,涉猎广泛、才华横溢,创忆语体,诗、书、画、戏曲、园林皆卓有成就。董小宛出身苏绣世家,因家道中落,沦落风尘,为秦淮八艳之一。冒襄、小宛生逢乱世,一世颠沛流离,年龄相差较大却感情甚笃,虽相依相伴短短九载,但心灵相通,志趣相投,不离不弃,极尽恩爱。
      
    D 大唐东都,再现盛唐图景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现存夏、商、东周、汉魏和隋唐都城遗址。历史上,东都洛阳是盛世大唐的政治中心,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曾是东方世界的中心和繁华的国际大都会。此次由晋豫两省共同打造了《大唐东都——唐代洛阳文物精品展》,汇聚百余件文物精品,还原了东都洛阳的一幅“新唐都”图景。需要注意的是,前述三大展览在山西博物院展出,该展览在山西博物院分馆青铜博物馆展出。在这里,有几件文物,千万别错过。
      ■刻铭方砖
      大唐时期的洛阳,皇居浩荡,有宏大的都城营建范例、白居易故居和惠济天下的“含嘉仓”等遗存。刻铭方砖,就出土自“天下第一粮仓”的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创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其位置紧邻宫城和东城,总面积43万平方米,内有仓窖400多个。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含嘉仓的储粮量达583万石,接近当时全国仓储粮量的一半。
      上世纪70年代,含嘉仓遗址出土了很多的刻铭以及已经碳化的五十万斤谷子。本次展览中,公众均可以看到这些实物,尤其是刻铭方砖,其正面阴刻10行110多字,详细记载了仓储的位置、粗粮来源、品种、数量、时间以及管理人员,是关于唐代仓储制度的重要史料,也印证了武则天时代洛阳城经济的富庶。
      ■彩绘陶挎包女俑
      唐王朝兼容并蓄的瑰丽文化造就了当时女士服饰和发饰的绚丽多姿。参观中,有两件展品很吸引女性的目光,那就是挎着包的彩绘陶女俑。都说时尚就是一场轮回,你仔细看看,是不是很像现代女性出门时拎着的手提包呢?不过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包并不是现代的手提包,或许是用布包裹的食盒、首饰盒等。
      ■骑马女俑
      在以往印象中,出土的骑马俑多为男性,但是在本次展览中,却不乏一些骑马女俑的存在,让人眼前一亮。你瞧,这些女俑头梳高髻,身着翻领窄袖长衫,端坐马上,马体型高大矫健,女俑颇有巾帼风采。唐人爱马,妇女骑马成为风尚,这件骑马女俑展品真实再现了唐代妇女生活的一个侧面,开放且包容的社会风貌也让古代女性生活怡然自得。
      ■武则天除罪金简(复制品)
      该金简由纯度96%的黄金制成,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正面镌刻双钩楷书3行63字。文物原件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武则天登基后,多次下令平反酷吏制造的冤假错案,并认为自己有罪,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派道士胡超至嵩山峻极峰投放除罪金简一枚,上面刻有“大周国主武曌”字样。武则天喜欢造字,已在各类文献中发现她造的19个字,这枚金简上就有“曌”“圀(国)”两字,这也是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的实物见证,反映出武则天晚年由佛转道、祈求长生的心理变化。
      四大展览主旨立意各不同,但串联起来,却是多元、缤纷、精彩的中华古国缩影。

    14-15版采写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5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