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山,神话之乡;东方古堡,帝师故里;百里画廊,猕猴乐园;如画山水,动感小镇,这一张张厚重唯美的文化标签镶嵌在阳城大地,叫响了“悠然阳城、康养胜地”的文旅品牌。
2023年8月中下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阳城县,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阳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轩胜。常轩胜说,阳城,这座千年古县,康养之城,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心灵家园,将给你一个向“阳”而奔的理由。
中华名山神话之乡
山西晚报:阳城作为全省知名的文旅大县,主打的文化名片是什么?
常轩胜:阳城近年来不断擦亮、叫响“悠然阳城、康养胜地”的品牌和名片。“悠然”,出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份恬静、自在,也是一份轻松和闲适。这与阳城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关联。
山西晚报:阳城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神话传说和美丽故事,具体讲讲吧?
常轩胜:中华名山,神话之乡。阳城古称濩泽,这里神话传说众多、人文历史厚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如“昆仑悬圃”析城山,现在还保留有六峜测影观像遗迹,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除此以外,这里因独特的科研、科普和旅游价值,被冠以“天下奇观”之美誉,其中又以“六大奇观”为最,即龙形山、地球上的环形山、陨石冲击坑、空中花园、古观象台、商汤祷雨等,诸多学者因此认定这里为远古时期的昆仑丘,无疑是一座中华历史名山。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里是当之无愧的“神话之乡”。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都与阳城有关,在这里都可以寻踪觅迹。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有人们口口相传之名,更有栩栩如生的地理特征之实,描摹成阳城神话之乡的美丽符号。
东方古堡帝师故里
山西晚报:阳城旅游的特色在古堡,各色明清建筑群如遗珠般矗立在乡间,历经岁月雕琢而愈发雄奇壮美,请介绍一下吧。
常轩胜:是啊,阳城是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沁河古堡的核心区。阳城拥有各级文物1323处,其中古建总量达1040处,是全国县域均值的11倍、山西的4.5倍,成功申报“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阳城现在已建成A级景区13家,在全省117个县区中首屈一指。在修复中唤醒历史、在经营中延续历史,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砥洎城、天官王府、海会寺等众多的古建筑见证着历史上阳城人文的辉煌与壮观。
“东方古堡,帝师故里”,堪称阳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位于北留镇的皇城相府,是阳城旅游的金字招牌。作为全县唯一一家AAAAA级景区,它以清康熙皇帝的老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编撰陈廷敬的故居为主,保留了当时陈氏家族的一系列古建,这里也于2014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皇城相府相邻的郭峪古城同样雄丽、精美,为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大名气带来的是大流量。今年以来,全县积极推动景区品质提升,以皇城相府景区为龙头,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精准发力,并结合当下消费者多彩生活方式和多元消费需求,紧跟消费热点,策划推出各种潮玩项目,撬动年轻圈层,通过他们将阳城推介到更远的地方。东方古堡、帝师故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百里画廊猕猴乐园
山西晚报:除了人文历史、古堡民居,阳城还有哪些文化旅游资源?
常轩胜: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也是阳城旅游的特色、亮点。
蟒河,素有“北方小桂林”“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称,是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有山皆奇,有水皆秀,鬼斧神工,秀险幽奇”,集人文、山水、动植物等景观于一体。尤其是这里的猕猴,成群结队,奔跃于枝条上,嬉戏于清溪间,与游人同行、同乐,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娃娃鱼等,构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因此,“百里画廊,猕猴乐园”,也是阳城的文化名片。
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打造特色康养品牌,近年来,我们根据蟒河景区的康养旅游资源和“中国茱萸湾”地域品牌优势,实行片区四村差异定位、差异发展规划原则,按照“吃在泥河农家”“住在甜蜜小镇”“游玩山茱萸谷”“购物寺沟驿站”不同重点打造,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全景蟒河”,提升了当地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开发有山茱萸、有机小米、泥河木耳、携程度假农庄·太行蜜境联营店等新特色、新业态、新产品,带动附近农民增收致富。
如画山水动感小镇
山西晚报:阳城旅游的禀赋很好,种类齐全。在文旅的融合和创新方面,阳城有哪些新的探索和实践呢?
常轩胜:近年来,我省建设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如今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阳城段蜿蜒盘旋,东起东冶镇月院村,与泽州太行一号公路相连,向西南经董封乡口河村出西哄哄与黄河一号相接,全长94.8公里,贯通了东冶、蟒河、河北、横河、董封5个乡(镇),辐射了南部山区1115平方公里。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阳城县坚持路景村业一体谋划、互相支撑、融合发展,五大配套系统按“六驿·六景·十八亭(停)”进行修建,总投资50余亿元。错位发展,谋划了三大片区:太行骑栖营以横河为中心,包含骑行、旅游、农业、康养、文化五大产业板块,打造北方最美山地骑栖营地;中国茱萸湾以蟒河为中心,以山茱萸为媒,涵盖茱萸、旅游、中蜂、康养、农科五大产业板块,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山水生态康养旅居目的地;太行红叶谷以东冶为核心,打造包含太行绝壁、沁河激流、金秋红叶等一批南太行独领风骚的景观节点。
横河这个精心打造的动感骑栖小镇,已成为AAA级旅游景区,浪漫的“1314”约定、“北方最美山地骑行线路”、新潮时尚的“骑行广场”,使这里成为户外运动者的天堂。
成功打造的“画家圪塔”艺术小镇,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已成为户外旅游观光、中国北方书画写生、艺术文创、康养旅居的最佳目的地。“一路通,百业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打开了一扇开放的大门,串联起沿途美丽乡村和景区景点,铺展出一幅风光旖旎、文化荟萃、商贸繁荣、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
历史沿革
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
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千米的泽城村,属河东郡。
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
唐武德元年(618年)泽州徙治濩泽县,八年泽州治徙今沁水县境。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
元中统元年(1260年)复为阳城县。
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卅四年4月,合为阳城县。
1945年-1949年为太岳行署驻地。
1949年属长治专区。
1958年属晋东南专区。
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属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