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子夜

炊烟挽歌

  炊烟在钢筋水泥中散尽,在砖头瓦块中散尽,在银杏稍头上散尽,在月亮的娇美面容旁散尽,化出一地的情绪散落在生命的脉络里,生了根,长了叶,成了树。
  有人说,炊烟回到天堂老家了。我不信。我在建筑物间,在人群里寻找炊烟的归宿,炊烟的根。
  没有了炊烟的空间,灵魂里缺少了呼唤,多了些缺失和落寞。炊烟的根淹没在现代化厨房灶台的炉火中,淹没在现代化那挺拔的楼厦里,然而却在不知不觉中扎疼了我那颗并不狭隘的心。
  那年,为了寻根,寻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脉动,与友人相约去老子的故里——鹿邑。到得友人的家里,历尽沧桑的老人家用那历尽沧桑的双臂抱来了历经风雨的玉米秸秆点燃了人间的烟火,当炊烟袅袅而起,我的双眸竟定格于那飘起于天地间的炊烟——已经久久不见了的熟悉和陌生。锅里煮着生活,生活栓着美梦。炊烟冲开经纬奔向天空,絮絮飘飘地袅在我的笔端,潇洒出一地诗意的蓊蓊郁郁。
  那款款的柔指抚摸着清淡的天空,手心里拢住的是鸟的鸣唱和云的脚步吗?从传统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房脊站起来的那一刻注定要有传承的缠绵和荡气回肠的眷恋吗?炊烟散去,诗意依然。
  回到城里,在车水马龙的熙来攘往中,我方醒悟,炊烟已经成了我的感动和扎根在内心的景致了。
  炊烟将走向何方?炊烟将归于何处?是历史博物馆的留存?还是缥缈的思绪?是稍头明月,还是启明的长庚?是久远的叶脉纹路,还是霓虹的脚步?是炊烟幻化成的白云,还是彩虹化成炊烟的飘带?
  炊烟有根,根植在华夏民族的心里。概源于人们对炊烟的素朴的追索。炊烟融于蓝天在天国的殿堂,盖源于对炊烟那禅境般的感悟。炊烟无家也有家的漂泊身世,盖源于炊烟那温暖的呼唤招摇。炊烟大度宽容地和谐了人类,人类在易变进程中放逐了炊烟。远古的呼唤系在了世人对炊烟的哲学思维中。
  炊烟的根在心里,落脚何处?
  我的根在炊烟里,魂飘几重?

□刘笑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8期

  • 第2023-09-15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