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志

工作时兢兢业业,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被称为“活雷锋”的梁福志说——

多做一点我开心,这是我的信条

  •   “山西省劳动模范”“阳泉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双增双节先进工作者”“优质服务标兵”……阳泉市商务局老干部第三党支部书记、71岁的“活雷锋”梁福志的人生履历,被这些数不清的荣誉填充得满满当当。
      9月18日上午,梁福志又拖着瘦弱的身躯,拉着手推车,去给单位的退休老干部取报刊。取回来,他再把报刊分别送到老人手上。就这样连续6年,风雨无阻,手推车都拉坏了3辆。当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这位当代“活雷锋”。虽然已是古稀之年,梁福志还在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发挥着余热,用“爱”的方式书写着激情燃烧的岁月。
      “凡事多做一点”是座右铭
      父亲教导我说,人有老死的,也有病死的,可没有哪个是累死的,让我不要怕苦怕累,多干一点不吃亏。后来,“凡事多做一点”就成了我的座右铭。

    ——梁福志

      梁福志1952年出生于盂县梁家寨乡。1970年入伍,那个年代大家都崇拜雷锋。梁福志说:“学雷锋是真学,但那时并没有想着成为雷锋那样的人。倒是父亲的一番话,我始终记在心里。父亲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入伍前一天晚上,他嘱咐我:‘到了部队,手脚要勤快,多干点活儿’。非常幸运而且非常巧合的是,我也和雷锋一样成为一名汽车兵。在部队,宿舍的卫生、修车、擦洗汽车等苦活累活,我都抢着干。因为勤快,因为干得多,我得到部队领导的多次表扬。”
      1974年,梁福志光荣退伍后,在原阳泉矿务局三矿干了两年,之后调入阳泉市粮食局,成为第一仓库的一名业务员,主要职责是配发粮食。
      当时梁福志的家离单位很远,上班骑自行车要走40多分钟。仓库工作人员是准点上下班的,但梁福志坚持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早上班是因为能多干一点,其他同事就不至于太累;晚下班是因为,当时从矿上和其他较远地方的工作人员是赶着马车来的,我不忍心让他们白跑一趟,所以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因为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梁福志每年都是粮食系统的先进个人。
      “当时有一些人说我傻,但是我想,相比于好多没有正式工作的人,我已经非常幸运了,为什么不能多干一点?只有多干一点,我觉得才能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每个月37元的工资。”梁福志坦言,这一路走来,他图的就是“问心无愧”。
      1995年,梁福志遇到人生中一次大的转折——全国粮食市场全面放开,阳泉市粮食局退出历史舞台,梁福志下岗了。
      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没有了收入来源怎么办?老梁买了一辆二手脚蹬三轮车,硬是靠着捡拾废品,把两个女儿送进了大学。老梁说:“下岗虽然让我失去了多做一点的平台。但是,再苦再难也不能给单位和组织添麻烦,和多做一点是相同的道理、相同的效果。”
      2005年,阳泉市总工会摸排困难劳模,了解到梁福志的情况后,将他安排到阳泉市粮食局下属的事业单位——粮油储备管理中心工作。从此,梁福志有了固定收入,家庭困难得到了缓解。
      “我只有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才能回报组织,回报关心爱护我的每一个人。咱不求表扬,不图虚名,只为感恩。”梁福志说。他依旧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兢兢业业。
      为老人服务觉得很开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虽然离岗了,但是不能离责;虽然退休了,但是不能褪色,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余热。在老干部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我开启了又一种激情燃烧的模式。 ——梁福志
      2012年,梁福志办理了退休手续。“在岗位上,我能多做一点,发挥我的价值。离开了岗位,我能做什么?和其他人一样,去公园散散步、下下棋、聊聊天,安享晚年吗?那样的生活不是我向往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梁福志在单位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看到老同志们读书看报、打扑克、下象棋,很是悠闲。“那些娱乐活动,我是一个也不会,那就做点服务吧。还是那句话,多做一点我开心。”从那天起,梁福志天天义务整理活动中心的报刊书籍、义务打扫卫生、义务服务老同志。这样一来,老同志纷纷给老梁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几次改革,阳泉市粮食局和市商务局合并,最终成立了阳泉市商务粮食局。2017年,支部换届,梁福志全票当选为阳泉市商务局老干部第三党支部委员、书记。
      上任后,梁福志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摸底了解每位老干部的情况:比如身体状况如何,年龄多大,有几口人,家庭是否困难……“我虽然是一个老干部支部书记,但代表的是组织。我为他们做了多少,也就意味着组织对他们关怀了多少。所以说,不能有丝毫懈怠。老干部,包括他们的家属,不管年龄大小,不管身体好坏,不管过去职位高低,我都是一视同仁,服务好他们。”
      当上支部书记,需要操心的事越来越多,但是梁福志还继续服务着老干部活动中心。“这300多平方米的地方,是老党员、老干部上党课、学习看报、健身娱乐、联络感情的地方,得经常有人收拾才行。以前是我在这里义务打扫、整理,现在我当上支部书记了,还是我来干。‘多干一点’和职务无关,和年龄无关。”梁福志说。时至今日,梁福志还是每天早上早早来到活动中心,扫地、拖地、擦桌子、整理书报。梁福志说,想想老干部一推门进来那温馨、舒适的感觉,他就很开心,觉得自己的付出都值了。
      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多做一点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对身边人有帮助的人,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追求的人生价值。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经历,平凡的工作,平凡的生活,但我把平凡做成爱,爱工作、爱生活、爱我身边的人和事,涓涓细流总是爱,平平淡淡都关情,生活便有了精彩,人生便有了意义。 ——梁福志
      和梁福志交谈过程中,山西晚报记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对老干部的爱不只是说说,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不计回报地付出。有的老人去世了,他亲自去操办后事,包括写悼词等细活;有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带着去医院检查、看病;有的老人腿脚不便,他帮着买米买菜送到家……“老同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都是为国家为人民流过血汗的,我要尽量让他们晚年舒心。”梁福志说,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会不遗余力地服务这些老同志。
      “老干部张润增、赵树林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死里逃生爬出来的。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老兵颁发纪念奖章。我受单位领导的委托,上门给两位老兵送纪念奖章。两位老兵说,牺牲的战友没有得到这样的奖章,反倒给他们活着的人戴了,这个纪念章更应该颁给那些牺牲的战友啊!老兵讲的故事,让我内心再一次震动。我也当过兵,和他们比起来,已经够幸运了,更何况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太幸福了,为什么不能为他们多做一点?”
      每到中秋、春节等节日,梁福志都要把单位发的福利给老人送到家。除此之外,一些重要的节日,比如“七一”、重阳节等,梁福志也要自掏腰包买东西慰问老人。近几年,梁福志的老伴做了一次手术,加上后续的治疗费用,几乎掏空了他的家底。于是,他就重操旧业——捡拾废品。把捡拾废品换来的钱,买成鸡蛋或者其他慰问品,上门送去温暖。
      退休老干部赵发营已经85岁高龄,失去了语言表达功能,梁福志把慰问品送到他家时,老人拉着他的手,张大嘴说不出话,老泪纵横;离休老干部张贵成的妻子已经90岁高龄,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梁福志去看她时,她拉着老梁的手说:“没想到组织还惦记着我们,没有忘记我们。”连这些老人的子女都说:“梁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几年来,“有困难,找老梁”,已经成为老同志口口相传的一句口头禅,“及时雨”“活雷锋”这些称号是大家对梁福志的认可和褒奖。“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在于你的身份、职业、地位,重要的是对大伙有贡献,对同志有帮助,对社会有价值,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9月11日,梁福志刚刚过了71岁生日,他说:“我觉得我一点都不老,只要活一天,就要活出一天的质量和效率;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多做一点。多做一点我开心,这是我的信条!”

      山西晚报记者 温丽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0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8期

    • 第2023-09-15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