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渗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青少年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但是由于他们辨别力不足、控制力不够,随之而来的隐患也层出不穷。
因追星被骗、网上购买游戏皮肤被骗……一系列案例进入人们视线,不仅如此,GOIP组网诈骗、AI换脸等新型诈骗模式层出不穷。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正确、合理利用网络变得日益重要。日常上网时,青少年群体应该注意哪些网络陷阱?面对网络诈骗又该如何应对?交流中如何保护自己……日前,在网络安全宣传周之际,山西晚报记者专访了太原市公安局综改分局反诈中心谢阳警官,为青少年支招。
两部手机和一根音频线
能让境外电话化身本地电话
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较差、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成为犯罪分子最容易选择的对象之一,导致网络相关案频频发生。“不仅要小心被骗,更要警惕成为帮凶。”作为反诈中心民警,谢阳印象最深刻的一例案例是太原一名大学生被境外诈骗人员引诱,利用简易GOIP组网诈骗模式实施诈骗。
谢阳当时接到线索称,有神秘电波在太原某大学附近出现,反诈中心民警怀疑有人架设GOIP设备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民警迅速出警,对隐蔽的设备信号进行追踪,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实际位置。正当学生张某在宿舍做着“发财梦”时,民警人赃俱获,现场缴获架设简易组网GOIP作案手机8部,音频线一批。
通过供述,民警了解到张某平时爱刷短视频,看到短视频的评论区有一些刷单赚钱的联系方式,主动联系之后,境外不法分子邮寄回多部手机。张某按照指示,将其中两部手机用一根音频线连接,搭建成简易的GOIP设备,远在境外的不法分子便可以远程控制国内SIM卡拨打电话,且来电显示为本地号码进而实施诈骗。5天时间张某赚了3000多元,由受骗者变为诈骗者帮凶,张某最终被判入狱。
警方提醒:
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了这种不良心态。青少年思想简单,易被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吸引,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好处,见利就上,趋之若鹜,对于不法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虚假网络购物
成为被钓的那条“鱼”
随着未成年人与电子产品的接触增多,危险也在步步靠近,“你想一分钱领取iPad吗?”“要不要免费的王者荣耀游戏皮肤?”……虚假网络购物类诈骗成为高发的诈骗类型之一。近期,一名中学生报警称手机里4000多元被盗刷,民警询问得知,该学生在购物平台购买游戏皮肤被骗。
青少年被骗案件大多是犯罪分子以网络游戏充值、购买皮肤为名义“钓鱼”,通过加QQ好友、微信转账、二手平台交易等诈骗,甚至一不留神有可能成为犯罪帮凶。谢阳讲述了一个更引人深思的案例,小威是太原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在家用手机刷短视频时,偶然看到有博主做推广,称参与活动可以免费送某款游戏里的皮肤。爱好游戏的小威眼前一亮——这款皮肤平时充钱才能购买,但爸妈对他零花钱管得严,眼看着班上不少同学买了,他心痒得不得了。“有机会免费拿,干吗不试试?”抱着这样的想法,小威按照视频教程,进了一个QQ群。群里有上百人,从对话内容来看,大多是冲着“游戏皮肤”来的。群主说,只要把账号和想要的角色名字发给他,回头就会把皮肤发到游戏账户上。虽然预想到可能有什么猫腻,但又想着自己账户里没什么钱,小威把账号、密码和验证码发了出去,没多久,手机就收到了“你的微信绑定手机号已更换”“你的微信于××时××分在异地完成登录,本地登录状态已退出”的消息。
小威虽然没有资金上的损失,却差点提供了作案微信号。因为,嫌疑人骗取微信号后,会根据微信号的使用时间、是否有支付密码等信息对微信号进行标价,一般这样的一个微信号出租一天的价格在100元至300元不等,而这些微信号大部分会被实施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买去作案使用。
警方提醒:此类虚假购物诈骗的受害对象主要为喜欢玩游戏、喜欢网上交易的年轻人群、学生,切记不要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转账汇款更需谨慎。不法分子通过建造一个完全虚假的购物APP或交易平台,用精心构造的看似正规的交易界面获取青少年的信任;或者干脆制作一款与官方APP名称相近、图标页面相似的高仿APP,由于真假难辨,使得后台程序盗刷用户银行卡、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频发。
为明星打call
门票、明星成诱饵
今年以来,沉寂3年的热门演唱会、音乐节迎来井喷式爆发,门票也往往超难买。抢不到门票的歌迷转而寻求其他渠道,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一“商机”,以门票为诱饵,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转卖信息实施诈骗。谢阳关注过的一个案例中,有人因购买周杰伦演唱会门票被黄牛骗走30万元。
据相关媒体报道,日前,浙江海宁六年级学生小吴追星,被犯罪分子冒充警察以泄露明星隐私为名,称要联系监护人交纳罚款,为了清洗自己的嫌疑,小吴对其言听计从,共转出35.8万元。
警方提醒:
各类演唱会、音乐节的门票要在正规渠道购买,如果从其他渠道购买,建议货到付款,并让卖家出示人脸、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损害。
很多时候,犯罪分子正是利用青少年与社会接触较少,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这也从侧面反映亲子关系的质量,说明孩子对父母缺乏足够的信任,父母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
青少年如何避免网络陷阱
安全守护要加码
面对网络陷阱,青少年群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才能健康地在网上冲浪?太原市公安局综改分局反诈中心谢阳警官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青少年安全守护加码。
1.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选择能力,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浏览健康信息,自觉养成遵守网络安全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网络诈骗事故的发生。
2.加强自身信息的保护。青少年在上网时,不要随意添加任何陌生人,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同时不要随意向陌生人转账,如果对方声称需要借钱或者涉及交易,一定要跟父母及时沟通或报警。不要轻易约见网友,特别是不了解对方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见面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安全隐患。
3.不要相信“高报酬”“高佣金”类兼职刷单信息,不要轻易点击或下载不明链接和APP,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所有刷单都是诈骗,刷单本身就是违法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贪图小便宜,不存在侥幸心理,不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如果感觉自己遭遇网络诈骗,立即拨打110报警。
4.家长应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有效监管。家长不把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密码告诉未成年人。在网络二手平台交易时,选择有信誉保证的店铺或用户,财物交易也要在该平台上进行,采取正规的交易流程,选择有第三方担保的交易方式,一旦出现问题方便退换货,同时,对异常低价的商品提高警惕,对于陌生人发来的购物链接要提高警惕性。
5.不法分子使用AI换脸、变声技术伪装熟人,目的就是为了让受害者放松警惕,从而落入诈骗陷阱。青少年与亲朋好友视频时,遇到借钱、投资、转账等涉及到资金往来一定要提高警惕,视频后一定要通过电话、线下见面等方式进行再次核实情况,切莫轻易转账。
最后,谢阳警官表示,青少年防诈骗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要与孩子保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交友情况,教育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提高防骗意识。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开展防骗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防骗能力。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让青少年远离诈骗的危险,健康成长。
警方提醒:
1.家长应在自己的手机和未成年人的手机上下载国家反诈APP,以自动拦截诈骗电话。
2.96110来电千万不要挂,这是全国统一的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如果您接到96110来电,说明您或家人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或者说明您属于高危易受骗人群。一定要耐心听取民警劝阻,避免上当。
3.接到“警察”电话不要急,通常公安部门办案会通过座机联系相关人员。来电座机会显示公安机关名称,如接到手机拨打的电话,可向当地110指挥中心核实人员与事件真实性。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