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10月4日、5日
地点
平鲁区阻虎乡迎恩堡村、西水界乡泉儿沟和畅家庭农场
引言
10月1日,平鲁区阻虎乡迎恩堡村,这个村连续数年都是平鲁区油菜花节的主场。山西晚报记者联系上迎恩堡村的包村干部、阻虎乡武装部长张文兵,说想去采访。他热情地说:“地里的庄稼收得差不多了。大家都着急颗粒归仓,怕变了天,烂在地里。”
记者笔记
迎恩堡,记者肯定会来的!在返回的路上,沿途的村落里,每个打谷场上都有忙碌的身影。碾场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由传统的牛拉石头碌碡,更多的是用三轮车拉着碌碡转圈圈……有的人家用机械脱粒。
迎恩堡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丘陵起伏、山峦纵横、地势广阔,形成特有的壮美景观。2017年开始,迎恩堡村每年种植上千亩油菜花,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花海灿烂、蜂飞蝶舞,形成了天蓝、云白、地绿、花黄的壮丽景观,呈现出移步皆是景、满眼都是花的乡村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迎恩堡观光、采风。在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种植收入可达500元/亩,实现了旅游发展与产业富民相结合。据官方统计:迎恩堡村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迎恩堡村2023年度农业种植黄芥1607亩、莜麦751.12亩、土豆21亩、荞麦409亩。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养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农机具超过了100台(套),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养羊200只以上养殖户(合作社)2家。
五六亩黍子能收入两万多元
10月4日,记者直奔迎恩堡。果不其然,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基本已经收拾干净。在村口,66岁的武权正在晾晒黍子。一辆挂着蒙牌的卡车停在黍子堆旁。一个男人吩咐身旁的女人:“赶紧拿本儿记斤秤哇。”女人急忙爬上了驾驶室,男人又拽了拽武权的袖子,“老武,不用倒腾了,就按你说的,一斤两块,赶紧过秤吧!”
武权笑笑,回家抱出来一摞编织袋和扎口绳,又把邻居吆喝过来,两个人一个撑口袋,一个人往袋里铲黍子。三四铲子装满一袋后扎好口,俩人抬到一个电子台秤上,然后再摞上一袋。武权和邻居再重复刚才的动作。不一会儿,一大堆黍子都装上了车。女人从驾驶室拿出来一个计算器,走到武权身边,一边让他看本子上的记录,一边累计总斤数,说:“老武,一共2628斤,一斤两块,一共该给你5256元。你要现金还是微信转账?”武权搓了搓双手,憨厚地笑了:“怎么也一样。”邻居似乎知道武权的心思,直截了当地说:“给他现钱吧,好使唤。”武权也连连点头:“有现钱咱就要现钱。”
武权把钱装到上衣兜里,扣好扣子。招呼收粮的男子,你把车往西面开,把那两堆也收了吧。也就七八千斤。记者问他种了多少亩黍子,他摆摆手说:“今年倒春寒,收成不怎好。五六亩黍子也就能卖两万多元钱。”
八旬老妪每天下地帮儿子捡土豆
平鲁的土豆好吃,很多人都心知肚明。看见路边有几个人在起土豆,记者径直走了过去。一个叫王红梅的中年妇女看见记者端详土豆,抱起两个大土豆走了过来,“你看看我们平鲁的土豆多好,个儿大,口感好,买上点回家吃哇。”记者问:“多钱一斤?”她扭脸冲一个正起土豆的老汉喊:“李茂支,你卖多钱?”
叫李茂支的老汉头也顾不上抬,“8毛就行了。多一毛少一毛能怎了?”平鲁人的实在可见一斑。记者顿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看李茂支也就六十出头,比我大不了几岁,赶紧走到他跟前套近乎,“老哥,我是过来耍的,不买土豆。你这土豆长得不赖,你一共种了多少亩?”他嘿嘿一笑说,“我种了30亩,估计也就是能收入三四万块钱。”你要是耍呀,就六七月份来,俺迎恩堡的油菜花开得可好了,七八月份荞麦花、土豆花全开了,内蒙古、北京、太原的人都来看风景,拍照片的人乌泱乌泱的,把村里的农家乐都挤满了。”记者告诉他,自己也爱好拍照,他热情地说:“你明年来啊,让俺老娘给你推莜面窝窝,蘸上烂腌菜,好吃得不像样!”他一边说,一边转身看一位坐在地里从秧蔓上摘土豆的老妪。记者慌忙蹲下问:“大娘,您多大了?”老人家停下手里的活儿,用手比划说:“八十五啦。”记者不由发出感叹:“您老这身体挺好啊。”老人家笑笑,又埋头摘土豆。
李茂支说他63岁,老娘叫侯玉英,今年虚岁八十五,“天天来帮我起土豆,不让来都不行。农村人干活习惯了,不让她干活,她浑身不得劲儿。”
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呼吁大家“回家”
听说平鲁区西水界乡泉儿沟自然村有一个和畅家庭农场,是在外教书的老师黑文俊和父母创办的,“他流转了上千亩土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3年前从养牛开始,实施互联网加家庭农场主题推广模式。效果不错。后生有许多好的想法。正在筹划利用自然资源,打造旅游康养基地。”
10月5日一早,记者打听到黑文俊的联系方式。电话铃没响几声就接通了,那头一个中气十足的男子客气地问:“您好!哪位?”记者说明来意,他愉快地说:“欢迎欢迎!我加您微信,给您发位置。”
几分钟后,位置发了过来。根据导航,记者沿平朔线向平鲁的西北方向出发。沿途风光无限。层林尽染。平朔线两旁高大的白杨树挂满了金灿灿的叶子,有的叶子飘落在柏油路上,给人感觉行驶在黄金大道上,甚是惬意。
过了西水界乡政府,拐上了小道,向一条沟里扎去,则是另一番风景。山坡上,深红的、浅黄的、淡绿的……田地间真的像打翻了调色板,让人目不暇接。十几分钟后,导航提示目的地到了。停好车,打量周边,一位老者正赶着牛往山坡上走。记者紧跑几步问:“老人家,黑文俊您认识不?”老人甩了一个响鞭,笑着说:“他是我儿子,找他有事?”记者问他黑文俊在哪?他向村里一指,说:“在场上晾莜麦。”
找到黑文俊时,他正忙着用锹翻莜麦。说起家庭农场,他两眼放光,“咱不说其他,最起码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村里从以前的用两只手刨食,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乡亲们不用出门,在农场里打工,一天一个人也能收入200元。我粗略地算了算,今年打粮食也能收入5万多元。”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黑文俊把记者领到场边,指着对面山坡上一片发红的荆棘说:“你看见了吗?那就是我们泉儿沟村的珍珠。夏天开的花雪白雪白的,可漂亮了。附近几个村都没有,就我们泉儿沟村有。你说这是不是旅游资源?”
黑文俊滔滔不绝地介绍,“我们村属于无污染、未开发的原始村落,村里树木繁多,有杏树、桃树、杨树、榆树、柳树等,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是一个养生休闲的好地方。我希望能打造成一个康养基地。我是第一个回村创业的年轻人,希望其他伙伴们也不要在外漂泊了,赶紧回来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吧。”
山西晚报记者王晋飞
1.拿到钱的武权,乐开花。
2.王红梅向记者展示自家的土豆。
3.繁忙的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