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走进乡村看振兴·晋中

稻浪层层说农耕 山水依依绘“丰”景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记者:张杨  来源: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  制作:张琪

  •   时间
      9月30日
      地点
      左权县麻田镇
    引言
      近年来,左权县麻田镇充分发挥清漳河贯穿全境的优势,以东安村为轴心,在周围村连片发展优质水稻500余亩。
      秋风拂过,稻浪层层。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左权倾力打造的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推出了“秋天遇‘稻’你”自然研学课程,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乡村、深入稻田、亲近自然,共同探寻农耕智慧,享受田园丰收乐趣。
      9月30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访了麻田镇。
      记者笔记
      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对于山城左权的意义,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产业的振兴。通过写生,不仅为乡村引入了人流、聚起了人气,更留住了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激活了经济发展,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伴随着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位于该基地泽城片区的百亩稻田,也从传统农耕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功能,衍生出更多价值,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推出的“秋天遇‘稻’你”自然研学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稻田与艺术、研学的结合,在吸引城里的学生来农村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还能为许多学生家长提供寻味农家乐乃至乡愁的场所,而这种沉浸式体验、创作式参与、融入式互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与乡村联动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打造极具当地特色的乡村文旅精品,为休闲观光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致富实现“双丰收”。
      孩子们体会“粒粒皆辛苦”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享受丰收喜悦的季节。“双节”期间,麻田镇东安村金黄色的稻田美景引人驻足,丰收的气息弥漫整个田野。
      由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推出的“秋天遇‘稻’你”自然研学课程活动,设置了彩绘草帽、收割水稻、打谷脱粒、扎稻草人等一系列研学课程,每天有数百名4至10岁的孩子近距离接触农作物,沉浸式体验农事辛苦,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群山环抱的这片金灿灿的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灵动的秋日油画。早年间,左权县的农业专家罗炽廉曾引导清漳河畔的老农种下水稻,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河水、肥沃的冲积土地,让这个因秀山绿水而被称为“太行山上小江南”的地方,有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香”。
      2019年,在左权县交通运输局的帮扶下,东安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到太原大型水稻种植基地进行考察,更坚定了当地要走发展水稻产业道路的决心和干劲。为做好示范,东安村先用50亩地作为纯天然绿色有机水稻种植示范田,与以往传统种植模式不同,示范田实施统一作业、统一引进良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械化种植、统一科学化培育。
      之后几年,东安村逐渐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以上。2022年,该村每亩水稻产量达到1300斤,亩收入2600元左右,比种玉米增收近一倍。
      稻谷飘香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背着画板的艺术家在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泽城片区驻足,于霞光中画出太行山里金色的记忆……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农业生产一年四季各有不同,为稻田研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相关工作人员张晏梓介绍,对于一粒稻谷需要经历怎样的奋力生长才能长出沉甸甸的稻穗,很多孩子感觉很陌生,也很稀奇。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广阔的教室,在此地开展研学活动,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深入田间地头感受农耕文化,对大自然有一个崭新的认知,在属于他们无限宽广的天地之间,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美好记忆。
      长假期间,稻香弥漫的田野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一粒稻谷从播种到收获的生长过程,还戴着劳动手套、手握小镰刀,在当地农民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割稻、脱粒……忙活了没多久,孩子们就已汗流浃背,体会到了收割稻子的辛苦,也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来自太原的一位带队老师说,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中不可或缺的课程。此次研学活动在最美的大自然中搭建了一个课堂,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农耕文化、学习农业知识,还用彩色画笔绘制出了专属于自己的童年故事,分享金秋丰收喜悦的同时,对于“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山明水秀皆为天然写生素材
      地处太行山中段的左权县,是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县、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山明水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村落建筑风貌错落有致,天然生态环境优美,乡村艺术氛围浓郁,皆为天然写生素材。
      2021年,依托红色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优势,左权县确定了“向山、向水、向文化、向大美自然要产业”的发展方向,经过认真调研后,发现美术院校的师生对太行山水和古老村落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左权县开启发展文旅写生产业之旅,与国际水彩协会合作,全面建设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
      左权县以泽城、桐峪、老井三大片区为中心建设写生基地,覆盖当地4个乡镇、28个村,共布局200多个写生点,还配套建设了西安雕塑艺术馆、泽城水彩画馆、老井电影展馆等12个艺术展馆,拓展延伸了咖啡馆、荷田水铺、VR体验等新型业态门店9个,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进行创作。
      目前,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已与95所高等院校签订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包括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名校,还与120多个国家的艺术组织、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保持常态联系。随着泽城、老井、桐峪三个写生驿站的相继投运,基地可同时接纳1500人住宿,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80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3000人。
      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写生基地成为艺术生向往的“圣地”,随着清漳河畔一块块稻田如画铺开,左权县也将发展乡村文旅的视角瞄准了研学,并通过做优沉浸式、场景式服务,推动写生与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今年,麻田镇继续扩大种植范围,在泽城、西崖底、苏公等清漳河沿线村种植水稻500亩,还在西崖底、云头底等村配套进行2230米渠系建设。同时,以东安村为试点,与知名企业北大荒集团合作,试验种植了晋稻17、华浙210、长粒香、五优稻等优质品种,打造“麻田高端稻米”品牌与农旅融合的田园观光旅游产业。
      “假期期间,约有5000人次参与了此次研学活动,孩子们在田野里玩得不亦乐乎。”张晏梓介绍,此次研学活动是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推出的“那么自然TOPIA研学体验营”的其中一项研学课程,“我们从自然、掌心、音面、国风、力量五个维度,设置了户外徒步、探秘中药园、羊皮手作体验、声乐童谣、山里建筑师、丛林射箭等十多个艺文课程。因为稻田研学的内容很受欢迎,目前已有不少研学团队预约了其它相关课程。”
      望着风吹稻浪、闻着稻谷纯香,太行山深处飘荡着艺术气息的山村田野,期待着更多人慕名而来,体验乡村生活、分享田园风光,共同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1.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稻田,亲近自然。 邢兰富摄
      2.孩子们在绘画创作。
      3.戴上自己创作的草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20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8期

    • 第2023-09-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