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行 看振兴

太原市阳曲县南留南村第一书记尤变清扎根农村

8年“驻”力 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景美人乐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 摄/制作:杨洲芬张美蓉  编辑:张婷

  •   心中装着群众、脑中绘着宏图、手上握着方法、脚下接着地气……这是太原市阳曲县南留南村第一书记尤变清的真实写照。2021年,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8年来,尤变清心系着这一方热土,扎根农村,访农户、走田间、促项目、探新路,用情用心为百姓谋福祉,曾经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道路干净整洁,玉露香梨、樱桃、葡萄、桑葚、白水杏、核桃等经济林已挂果丰收,村民之家、农家客栈、休闲观光亭、绿化慢行步道也已完备,一幅乡村美、村民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如今的南留南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太原市美丽宜居示范村”。
      随着千亩经济林进入挂果期,她正谋划着在村里修建冷库。国庆假期期间,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南留南村,看到尤变清在乡村振兴中印下的坚实步履和奋斗身姿。
      驻村8年爱村如家
      2015年,尤变清作为扶贫队员来到南留南村,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村里的情况,她吃住在村里,甚至周末也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帮扶队长的带领下,尤变清和其他帮扶队员认真学习扶贫政策,积极寻找项目,到各级单位“化缘”,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2017年7月,她担任太原市交通运输局派驻南留南村第一书记。
      南留南村下设南留南村、南留北村、寺庄村、龙兴村、和大树坪村5个自然村,现有531户1225人,此前是阳曲县黄寨镇唯一的贫困村。2019年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269人,已全部脱贫。
      驻村8年,她和扶贫队员一起为南留南村争取了几百万元的资金,有的用于村村通道路建设,有的用于3500平方米的场地硬化,有的用于蓄水池的建设,还有的用于小杂粮加工车间的建设……
      “刚到南留南村时,村里道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季更是泥泞难走,村子里到处是柴堆、煤堆、垃圾堆。”尤变清说,村庄要想富,就得先修路,驻村第一年,驻村工作队结合自身的优势,向市交通局争取资金,实施完成了3.8公里5个自然村的村村通道路建设,成功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回忆起刚驻村时的场景,尤变清说她那时一次次入户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理论方针、惠民惠农政策等讲给村民,将“文件话”转变为“家常话”,让村民及时知晓上级文件精神和惠民政策,用实际行动让村民了解他们是来干实事的。
      慢慢地,村民见到尤变清的问候,从“你来干啥?”变成了“你吃了没?到家里来吃饭吧!”
      2019年,南留南村荣获“太原市美丽宜居示范村”,2021年入选保留“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公示名单。
      驻村帮扶工作见实效
      要想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除了靠宣传政策,更要靠为村民做实事。
      驻村以来,村里只要有困难学生考上大学,除享受雨露计划外,尤变清更是一次次通过社会力量的资助,给学生们送去2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资助。
      2014年,年仅37岁的村民张建刚因一场意外导致下肢高位瘫痪,不仅让张建刚一家欠下了一大笔外债,更让他变得一蹶不振,大门不出。通过驻村工作的帮扶,张建刚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2018年,太原市交通运输局捐赠给他一辆残疾人电动三轮车后,他拉上村里的鸡蛋、蔬菜到县城售卖,不仅走出家门,还开始赚钱。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尤变清说,只有心中装着村民,才能做好工作。
      “驻村帮扶结深情无私奉献为百姓”“申报非遗功在当代精心保护利在千秋”“关心村民切身利益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不忘初心心系百姓为民分忧无私奉献”……这是尤变清办公室墙壁上一面面锦旗上的文字,是她多年驻村帮扶最好的“成绩单”,更是她为民办实事最好的印证。
      产业振兴村民收入节节高
      走在南留南村的千亩果园,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以前种的是小米、玉米,每亩地收入七八百元,自从种上葡萄后,每亩的收入能达到万余元。”村民纷纷笑着说,千亩果园的建设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原来阳曲县依托丰厚的文旅资源,创新旅游特色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与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农旅融合的发展道路。“从2018年开始,鉴于南留南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也开始探索建设千亩果园,引进了桃树、玉露香梨、樱桃、白水杏、桑葚等6种新品种,随着千亩果园的挂果成熟,我们村的农家客栈、休闲观光亭、采摘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尤变清说,现在的南留南村留住了很多到青龙古镇和方特游玩的旅客。
      随着千亩经济林进入挂果期,每到修剪季,千余吨树枝堆放在田间地头,这成了尤变清的一块心病,为此她多方联系,谋划着在村里修建树枝粉碎厂,用树枝碎末做成蘑菇菌种种植蘑菇。“现在村民种植的水果只在成熟期销售,如果有了冷库,村民的水果保存时间会更长,水果的价格也将更高。”尤变清说,村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也不能少,为此有了村民之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尤变清说,乡村振兴的道路任重道远,她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实习生 张美蓉 张钰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20期

    • 第2023-09-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