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宋门通背拳”入非遗 传承国粹修身养性

  • 宋门通背拳第三代弟子在太原市“一园一品”文化节上表演。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记者:钟清  编辑:李浩瑜

  •   
      10月10日,太原市迎泽湖西畔,正在习练太原传统武术拳种——“宋门通背拳”的武术爱好者们收到喜讯,“宋门通背拳”入选太原市迎泽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成为传统体育非遗项目。
      “宋门通背拳”起源于民国初年,其拳种融汇北派少林拳、大小通背拳等武技,大开大合,在技击中讲究狠与准,令人折服。开派立宗者宋龙标,早年为镖师,行走江湖。他拜当时以形意、少林、三皇炮拳扬名于世的3位武学名宿王福元、杨振基、于鉴为师,将所学技艺融会贯通,并发扬光大,始有“宋门通背拳”出世。后宋龙标经人举荐从戎晋绥军,任部队武术教官,在抗日战争中授技战士,推广武技保家御敌。抗战胜利后,宋龙标解甲归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太原收徒传艺,在“宋门通背拳”开辟之后将其牢牢根植。“宋门通背拳”第二代传承人宋根茂,72岁,为宋龙标最幼子。6岁从父习武,其性如父,低调朴实。曾从父命访师拜友,提升拳技,足迹遍及冀、鲁、蒙、沪等地,将南少林之“五行柔术”通汇于家传绝学之中,使暇名中外的南北少林拳艺交融于“宋门通背拳”中。
      “宋门通背拳”择徒严谨,心不纯、不耐苦、斗勇狠者概不传授。要求学武先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则德正,才不负武学宗旨,不负学武的初心,不负“习武之人”之名号。1982年,全国首届武术大赛在北京举行,“宋门通背拳”亮相,将宋龙标宋根茂两代苦心琢磨、精心打造的拳技向世人展示,获得好评。1995年,国际形意拳邀请赛在河北举行,来自海内外十余个国家的习武者登台献艺切磋,宋根茂的“宋门通背拳”让同道中人眼前一亮,深感叹服。
      为避免“宋门通背拳”传承受限,2013年,“宋门通背启蒙馆”成立,宋根茂授拳,从者如云。2022年,将“宋门通背拳”以书刊行,其技法、要领、歌诀公之于世,以飨武者。目前,宋门通背启蒙馆有30多名成员,其中不乏医科院教授、大学讲师,甚至有祖孙三代同门学艺。而更多的研习者则是一批5岁到16岁的青少年,宋根茂言“习文可以校正孩子们思想上的缺陷,习武则校正了孩子们身体上的缺陷,文武之道奥妙自在其中。”这群青少年和年长的师叔、师兄们一起用国粹修身养性,传习武德,并多次在太原市各届武术锦标赛及各届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上获得殊荣。
      宋根茂有对师兄弟、众弟子寄语:“天下学问有二:曰文,曰武。古有乱世不可忘文章,治世不可费武备之说,欣逢盛世仍需文武并重,不可偏废。宋门通背拳乃健体防身之技、保家卫国之术,勤修苦练,持之以恒,终将大成。”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影报道

      1.宋门通背拳第三代弟子在“一园一品”文化节上进行表演。
      2.“宋门通背拳”入选太原市迎泽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宋门通背拳第二代传承人宋根茂。
      4.宋门通背拳第三代弟子在太原市第九届武术锦标赛中获奖。
      5.宋根茂传授弟子技艺。
      6.宋门通背拳第三代弟子练习场面成为公园一景。
      7.宋门通背拳第三代弟子在太原市第九届武术锦标赛上的精彩表演。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