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夜读

打开中华文化的“朋友圈”,阅读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历史”,《天下中国》节选——

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

  •   《天下中国》武斌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思考与追问世界文化交往方式的历史读物。作者从全球史视野,以平视的角度叙述了从远古至近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历程。全书以中国历史线性发展为纵线,同一时代各个文明圈的平行发展为横线,纵横交错,将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印度洋东岸地区、地中海地区等多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贸易区域串联起来,展示世界文化格局的发展历史,挖掘中华文明的世界性。
      中国与西域的交通往来很早就开始了。不过,直到汉代以前,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主要还是通过民间的商旅往来。张骞之前的民间交往,只不过是一出历史正剧的序幕,一场文化交流的美妙交响乐的前奏,真正的开场还在后面。因为,一方面,中国在汉以前,边患频仍,自身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力量,尚未充足到能更自觉、更有计划和更有目的地向西拓展,而同时,西方向东发展、接触、推进的势头也还不够强劲,也就是“传播”和“引导”两方面的力量还有待加强。就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总体状况看,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等待更成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这一情况,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彻底的改变。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开始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官方关系。古史称张骞之西使为“凿空”,意思是自张骞通西域始正式开通了中西交通大道。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通西域道”,而是强调此为中原王朝向西域诸国首次派遣官方使节,从此开始了与西域的正式联系。
      汉武帝遣使西域,其直接目的是对付匈奴人的侵扰。匈奴长期以来是中原王朝的主要边患。汉初一直对匈奴采取忍让妥协的政策,而汉武帝改变了对付匈奴的政策,积极抗击匈奴的侵扰。得知原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驱赶出故地,且匈奴单于杀了大月氏王,汉武帝决定派遣使节出使大月氏,劝说大月氏人和汉朝联合起来共同击败匈奴。不仅如此,汉武帝的决定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即出于文化上的考虑,已经国力强盛的大汉王朝需要打开一个向西方开放的窗口。
      张骞此行并未达到联合大月氏以抗匈奴的目的。此时的大月氏已立新王,吞并了大夏,安居乐业,且与中国相距遥远,所以大月氏王对张骞提出的与汉联盟共破匈奴的建议并无多大兴趣。但张骞之西使的意义远远超出他的直接使命。作为汉朝的官方使节,张骞实地考察了东西交通要道,是中国官方开拓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人。张骞之“凿空”,意味着东西交通大干线的正式开辟。
      现在人们把这条交通大干线称为“丝绸之路”,将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开辟的起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使用最频繁、影响最广泛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19世纪末由德国舆地学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起初所指的就是汉代从都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穿过天山脚下进入中亚的交通路线,也就是张骞通使西域所走过的路线。后来,人们扩大了丝绸之路的含义,把这条路线延伸到通向地中海地区。这是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大通道。这条交通大道犹如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金色纽带”。作为人类文明的经济带,它串起几千年东西方的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佛教、祆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浩瀚的沙海、巍巍的雪山、珍珠般的绿洲,悠扬的驼铃声、轻盈的丝绸、沉甸甸的瓷器中穿越了偏见与怀疑,记录着各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从汉代至明代历1500余年,这条大道一直承担着中国与欧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职能。正是通过这条大道,欧亚大陆两端的居民有了
      接触和往来,有了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因而也就有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无数的人们行走在丝绸之路上,承载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景观。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首要前提就是交通。交通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文化交流传播得以实现的最根本的条件。交通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文化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反过来说,文化交流繁荣与否,也对交通状况起着促进或滞碍的作用。自古以来,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各民族,都在不断地突破各种技术障碍,为开拓大陆的交通作出不懈的努力。为此,人们不断地发明和改进交通工具,探索交通路线,甚至可以说,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是人类主要的技术创新之一。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成果。既有中国人积极向外的探索和开拓,也有西方人自西徂东的冒险与开发,更有草原民族为开辟和发展草原之路所作的贡献。可以说,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伟大创造,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历史,也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丝绸之路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从东到西贯通于欧亚大陆的交通大通道。现在学术界通常把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分为通过西北陆路的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大干线。又有学者把古代从四川、云南经过缅甸通往印度的道路称为“西南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也很重要,因为到达印度,就可以走到印度洋的岸边,这里的港口很早就与地中海和波斯湾通航。还有的学者把由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山东半岛的港口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航道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把通过陆路前往朝鲜半岛的交通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这样也把通往朝鲜半岛与日本的交通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概念之内。
      这样,丝绸之路就不是单一的自东徂西的路线,而是遍布欧亚大陆的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这个交通网络把整个欧亚大陆联系起来了。有了这样的交通网络,就实现了各民族最早的联系和交流,实现了各文化间最早的互联互通和文明共享。在现代学术界,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远远超越了“路”的地理学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为丝绸之路下了一个定义,即“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这是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是欧亚大陆各个民族文化的对话,是人类的对话。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交流和互鉴的产物,是世界各民族文明对话之路。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这条交通大道正式进入中国官方的视野,开始了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正式的往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 第2023-09-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