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娱

贾樟柯、宁浩、吕克·贝松“惊喜”对谈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胡钰  制作:李浩瑜

  •   10月16日,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6日,影展创始人贾樟柯和导演宁浩、吕克·贝松在平遥电影宫进行了一场“惊喜”的对谈,此前,宁浩的《红毯先生》、吕克·贝松的《狗神》作为惊喜影片刚在平遥电影展首映。他们一同讲述自己的电影故事,光影之中,凝聚着创作者的生活积淀和感悟,也成为他们不断创作的重要动力。同时,中国导演宁浩与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两位名导的首次对话在平遥进行,也是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影响力辐射全球的重要象征。
      吕克·贝松心血来潮做电影 “偷来的”胶片打基础
      17岁的吕克·贝松已经不读书了,准备拍电影。拍电影可以算是心血来潮吧,因为当时他去了一个短片拍摄现场,“一下子完全爱上了”,吕克·贝松这样表达当时的心情。于是便回家跟母亲说想去拍电影,但家里人不同意,后来他便义无反顾地前往美国积累经验。在美国的工作很辛苦,幸运的是离摄像机很近,看着别人操作摄像机,他慢慢学会了。虽然刚开始做的电影很糟糕,但是至少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做第一部影片时,最害怕的就是与演员沟通接触。”吕克·贝松说,“一开始我觉得演员是像豹子老虎一样的动物,所以你可以看到我最早的影片都是离他们远远的,后来逐渐学会了怎么跟演员配合,所以现在好多了。”
      吕克·贝松的第一个长片《最后决战》花了1200欧元,也是绞尽脑汁想要省钱,甚至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用。吕克·贝松回忆道:“我们拍片用的胶片30%是偷来的!”当时因为在片场请德国人来拍片子,我们就拿上车钥匙打开他们的车辆后备厢,从后备厢里偷胶片。“当时胶卷是300米一卷,我请我的助理到巴黎所有的片场去捡别人剩下的边角料,最后捡够300米就能完成我们的镜头。”吕克·贝松说。
      《狗神》的诞生来源自几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吕克·贝松说:“一个父亲把他的孩子扔到一个狗笼子里面长达四年,我就想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是怎么熬过去的,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这样的话可以判断他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他以后又会怎么样。所有人都会面临伤痛、悲痛,关键在于我们对这样的痛有什么样的回应,我们是因为痛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这个主人公可能因为一年来的选择,要么成为暴徒,要么成为圣徒。我们身在纠结当中,面对伤痛这个共同的命题,怎么办?是不是能够化伤痛为向善之力,把我们变得更好一些。不管伤痛是什么,都可以把它转化为积极的好事,这也是想通过这部电影给大家传达信念。”
      可以说,主人公一直在吕克·贝松头脑中,且不断呼唤他发展这个故事。“一开始,你可以拍一些让演员感到自信的片段。因为演员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帮助他们,关注他们的情绪起伏。但在拍《狗神》的时候,我反其道而行,最开始就拍了最难的片段。”吕克·贝松说道,影片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比时代变化“慢半拍” 宁浩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做乐手不成功、学美术被诊断出色弱……宁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坎坷不断。在山西省电影学校读书时,宁浩学的是绘制海报专业,然而却只画过一张,画的是刘德华。画过那一张以后,大型彩喷打印机就诞生了,海报不再需要手绘,专业也就没有了。之后,宁浩又去学习洗印技术,主攻暗房技术,不久数码打印诞生;去了摄影学院,学图片摄影专业,毕业以后,胶片没了,变成数字了……每一次都比时代变化“慢半拍”。一次次打击让宁浩有了拍电影的想法,“你们家祖坟上没长那棵草”是宁浩母亲给他的回复。
      家人的意见没有打消宁浩拍电影的念头,《香火》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了。灵感来源于家乡,想到好的题材就把它写下来是宁浩朴实的想法,然而电影不是只有剧本就行,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这样那样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困难需要被克服,一部成本只有4万元的影片就诞生了,它就是《香火》。从《香火》到《绿草地》转型到拥抱大众电影,又开始疯狂系列,直至今天的《红毯先生》,宁浩遇到的困难很多,从前期到后期到发行,不是简单的“拍电影”就能概括的,但是困难和成就是成正比的,也造就了如今的“宁导”。
      名导喊话年轻人 关注创作本身,是金子总会发光
      当今是短视频时代,但并不意味着短视频要取代电影,或者电影人需要将短视频变成电影,两者是互通的。“这几十年我们都经历了变革,没有人在这个变革之外出现,所以他必须要顺应,或者不适应,或者被淘汰,或者努力改变自己。有一个词叫‘卷’,这个‘卷’在我看来就是被迫要跟上各种潮流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要让自己能够顺应这个环境走下去。”宁浩说。
      贾樟柯表示,宁浩学电影的经历很像《红毯先生》。宁浩说:“我以前跟刘德华聊过天,他说他不适应做综艺之类的活动。我也看了他开社交账号,他特别努力地想跟世界对话,一度用拍电影的认真态度拍短视频,后来才慢慢适应短视频的逻辑。不管是什么工作者,你都得跟上时代的变化。疫情期间我看到过一个大妈直播烤串,线上只有3个人看,但她仍然很努力地直播。大家都在拼命追赶时代,在自己的处境中挣扎,这些都是能触动我的部分,我希望能通过一个人的视角反映个体和时代变化的关系,这也是《红毯先生》的着力点。”
      有人质疑:“我没有好的平台和人脉,我的作品无法被人看到……”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平遥国际电影展,“你有一个作品,只要把它做好,肯定会有人看到。你也不用去认识那些所谓的资源,来到平遥展现给人看,一定会有人看到你的才华,肯定会有人帮你把你的才华释放出来。”宁浩笑道。
      抖音时代,更需要关注的是创作本身。现在,依旧有很多人坐飞机去法国看12世纪前的画作,现在也有很多艺术家在继续画画。不管是绘画、电影,还是雕塑,如何消费是消费者的事情,你只需要关注创作本身。如果你能感受到内心创作的冲动,并尝试过,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尝试比坏的结果更好。不尝试,是更糟糕的结果。吕克·贝松说:“我只想强调一下,大家一定要把100%的精力拿来搞好创作,把你要讲的故事讲好,把你要做的电影做好,不要先关注其他东西,等你把这个东西真正做好,其他的事情会水到渠成。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好的作品,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作品中。”

    山西晚报记者 胡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