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艺文

取经传奇——两位文化学者笔下的高僧法显

以身许佛成正果

  公元412年,东晋义熙8年7月14日,法显所乘大船在风浪中靠岸。
  开始的时候,包括法显在内,船上的所有乘员都不知道这是到了那里,但见海岸开阔,渔人渐多。法显登岸仔细打听,方知此地乃是青州广长郡所辖之崂山(今青岛)。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法显止不住想纵情欢呼,但是多年的修为已经使他不可能像孩童那样放浪与雀跃。他只是仰望蓝天伸开双臂,向上拥抱祖国的空气。而青州广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归来的消息,立即快马扬鞭,赶到海岸迎接这位久仰的高僧。同时火速将这一喜讯报送他的顶头上司——兼兖、青二州刺史的刘道怜。刘道怜也不肯怠慢,当下派大员迎接法显大师先到彭城(今徐州)暂住。且将歇息,亦即庆功。
  在彭城,法显度过了一冬一夏,一边养精蓄锐,一边设坛讲经,传授远学归来的成果。对于这段经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泗水篇》中写道:“彭城县东北,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华,自法显始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法显在彭城创建了一座具有异国风格的寺院,这在中国是开创性的。法显还为这座寺院按照天竺佛教的清规戒律,为寺内僧众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当时这同样也是独一无二的。关于这一点,郦道元的发言权可以说绝对胜于他人。因为郦道元出生的岁月仅仅晚于法显不足100年,而他的父亲郦范做青州刺史的时候,郦道元已经成年,彼时彼地,对于自幼好学的郦道元来说,类似法显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岂有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道理?
  应该说,法显东归,在整个朝廷来说都是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因此,即使青州刺史再三挽留,即使法显对于彭城、对于自己刚刚设计的寺院多么留恋,还是不得不于公元413年(东晋义熙9年)夏日离开彭城,到达建康(南京),在当时最负盛名也最为森严的皇家寺院道场寺安顿下来,开始他最后的冲刺。
  这道场寺最早乃由曾经统兵取得淝水之战伟大胜利的东晋名臣谢石所建,当初建寺的目的,也在于庆祝和纪念这一鼎定南北朝大势的决胜战役。所以,这里一向便是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法显的到来,更使这座寺院平添风采。在此,法显又请来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与他一道工作。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将他所带回来的佛经悉数译出。法显还开创了将梵文和巴利文两种文字直接翻译为汉文的先例。而在此之前,由于中国佛教界没有人能够认识这两种文字,僧众所见到的佛经都是借助于天竺僧人笨拙的口述,用汉语记载下来,然后整理成文的。期间几经折腾,谬误频出也就毫不奇怪了。
  5年,法显在道场寺的5年,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的5年。5年期间,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不仅完成了将取回之佛经全部译为汉语的宏愿,还抽出几乎没有的空闲,撰写了对后人来说无比珍贵的自传体“西行漫记”——《佛国记》。为我们了解法显,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与此相关的一切历史谜题留下了无二密钥。
  公元418年秋,法显完成了他在道场寺所要完成的大业,这时他已经84岁高龄,在当时这可是一个令许多人仰望的年龄。如此高龄,即使皇家也是奉劝法显大师安心休养了,而法显却选择了继续旅行,以生命的最后时光继续传道,为芸芸信众讲经说佛。他来到荆州辛寺,先是修订整理完成并将《佛国记》封稿之后,又开始了听众如云的设坛讲经。将他刚刚翻译成汉语的《摩诃僧祇律》《僧祇比丘戒本》《僧祇比丘尼戒本》等经书讲给信众。以身说法,为教徒立戒,为佛门立规。
  两年后,法显大师圆寂在此。一代尊师,一个伟大的以身许佛的纯洁的崇高信仰者,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走完了他极尽辉煌的一生。终年86岁。
  法显走了,却留下了无可计数的财富,为佛教,也为民族,为国家,也为世界。法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佛学的继承与发展,更在于一种精神的典范,他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力量,鞭策着无数的有志者在寻求真理与正义的道路上,奋斗,前行。

郭天印 张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