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乡村行 看振兴

记者走进忻州游遨村,实地探访红薯种植产业,解读乡村振兴密码

甘甜红薯卖得火 日子越过越富有

  •   这些天,忻州市忻府区街头巷尾卖红薯的商贩们又活跃了起来,其中以忻府区董村镇游遨村的甘甜红薯最为出名,也颇受市民青睐。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9月30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就印发决定,正式命名忻府区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近年来忻府区紧密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组织各级单位着力研究,积极落实方案,发展成为我省主要的红薯产区。在把红薯种植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乡村振兴发展有了坚实的方向,红薯种植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
      10月16日,山西晚报记者循着浓浓的丰收气息,前往董村镇游遨村,实地了解当地红薯种植产业的发展情况,试图解读忻府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密码”。
      小村庄有大历史 红薯种植有传统
      10月16日上午,驱车前往忻府区董村镇游遨村路上,不时有丰收的农民开着农用车满载着“收获”,“突突突”地驶过,留下了一路丰收的喜悦。快到游遨村时,记者注意到沿途的田间地头除了一望无边的金黄色玉米秆和墨绿色的红薯叶外,还有许多田农在地里干得热火朝天,起红薯、装箱子、过秤、装车,大家在用一种特有的方式,展现着生活的幸福,也绘就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丰收画作。
      记者了解到,在忻府区说起董村镇游遨村,可能连忻府区许多本地人也不太熟悉,但要说起“牛叫村”(音)可就大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因为种植红薯有名。据悉在1987年和1989年的两次考古挖掘中,这里曾出土了大量泥质灰陶,经专家考证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遗迹。可以推测,至少在45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进行生活生产。为啥叫“牛叫村”,本文此番暂不做探讨,但其背后一定有着精美的传说。
      经与有关部门了解得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粮食短缺问题也较为严重。当时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这里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气候、土壤、降水等自然特点,了解到红薯“广种耐瘠,生熟可食”的优势,引入红薯大力推广种植,昔日出产的红薯颜色红艳,甘甜清香,在忻州乃至全省都有一席之地,因此“牛叫”红薯在游遨村是当之无愧的“拳头”产品。
      敢吃“螃蟹”带头干 小村红薯大发展
      游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苏全虎就是一名红薯种植产业的带头人,这些年他带领大家在特色产业红薯种植上,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致富路”。听说记者想采访游遨村的红薯种植情况,董村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当即推荐了苏全虎。经过联系,身着一身迷彩服、带着一身泥土气息的苏全虎,驾驶电动三轮车风尘仆仆赶来。还未开口,一个电话响起,苏全虎大着嗓门接了起来:“还是昨天的那个品种吧?很好吃不错吧!还要10箱?好,那就再给你送10箱。”挂了电话,苏全虎满脸喜色和自豪。
      随同苏全虎前往他的红薯田路上,记者打趣地说:“苏书记您又当书记又当村长,还需要自己下地劳作吗?”苏全虎笑嘻嘻地回答说:“咱村的事情就得咱自己上手,这几天恰逢红薯的收获期,得在霜降前全部收获,忙得很,前来的客商又不少。”由此看,苏全虎也是一个实干的主儿。记者很快便到达了苏全虎劳作的红薯田,只见20多位农民有的忙着收红薯,筛选出品相优质的装进箱子;有的整理好印有品牌的纸箱送往田间;有的把装满红薯的箱子装在车上,大家分工明确、动作娴熟。看着现场红艳艳的红薯被放在一道道垄上,村民们在喜悦中忙碌着,记者也被这美丽的丰收图景所感染着。
      据了解,游遨村虽种植红薯年份长,却也经历了几番起伏。苏全虎回忆说,在几年前的游遨村可不是这样的景象。那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生产管理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等诸多问题,红薯亩产不高。又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要求,一度时期,游遨村的红薯销量开始出现滑坡,销量不高、销路不佳。昔日的“牛叫”红薯陷入了低谷。
      2016年,不愿看到这番景象的苏全虎,想提高当地红薯的种植产能、创出品牌,于是在全村人当中第一个吃“螃蟹”,在政策的助力下,他发起注册成立“红又甜红薯专业合作社”。“当时质疑咱的人可不少,但自己是发起人,就要带大家走下去。”苏全虎回忆道。成立初期,合作社承包了村里100亩土地,开始有规模地种植红薯,精细耕作,精心照料。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就迎来了红薯大丰收。产量上去了,但这老品种的红薯难卖个好价钱。新的问题摆在了苏全虎的眼前,他思前想后,觉得不引进新品种,就卖不出好价钱,也打不响品牌。于是在2019年,在农技专家的建议下,准备引进“济薯26号”这个新品种,看着新品种耐干旱、储存期长、优果率高、口味甘甜醇厚如板栗和无纤维等优点,苏全虎心动了。“那时我就想,要是村里都种这个新品种那该多好!”他说。但事情并不尽如人意,村民不确定新品种是否可以在村里的土壤达到丰产,不肯接受。没办法,苏全虎自己先带头试种了100亩,新品种经过漫长的夏天,终于等到秋天的丰收。大家品尝过后,一致认可。终于,新品种在游遨村得到了推广。合作社的育苗大棚也建了起来,收入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当地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先后斥资引进了耕种机、旋耕机等机械化农具,为游遨村的红薯产能插上了“翅膀”。2019年的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上,苏全虎获得2019年度澳大利亚埃尔夫杯“甘薯大王”称号。这个吃“螃蟹”的“实干家”得到了同行认可。
      经过多年发展,2023年丰收季,合作社承包的土地达到了200多亩,红薯产量达到了80多万斤。全村10000多亩的土地中就有3000多亩的土地用来耕种红薯,其中大部分的红薯田种植了新品种,平均每亩红薯约有1500元的增收,农民的收入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合作社壮大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乡村产业品质,发展了乡村产业品牌,让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得到了贯彻,让“牛叫”红薯又成了市民餐桌上的“明星”产品。
      科技加持促发展 政府出力助振兴
      近年来,游遨村红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据了解,在游遨村的红薯产业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新的困扰又出现了,日益扩大的红薯种植面积使得有限的劳动力忙不过来,从而造成红薯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产能和产量的矛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矛盾。镇政府注意到这一点,主动帮助村民联系农技员,了解到滴灌技术可以解决农忙节点劳动力不够的问题。在红薯合作社的先行带领下,当地尝试为红薯田装上滴灌系统,让红薯的种植不再因缺水而出现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红薯的产能和品质。
      红薯的产量得到提升后,每当到了丰收时节,大量的新鲜红薯被刨了出来,然而因为不能及时出售,口感和味道随着长时间的温度湿度变化而受到影响。苏全虎说:“既然是发展产业,问题总是有的,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董村镇的薯农们在集思广益,寻找解决办法。“要是有个恒温仓库那该多好!”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不过这个投资不小,还面临土地使用问题。最后在忻府区政府和董村镇政府的帮助下,恒温储粮仓库解决了,红薯保鲜不再是难题。记者了解到,在忻府区现有的仓库中,可储存3100万斤红薯,实实在在地为村民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记者了解到,游遨村日益发展壮大的专业合作社,也开始着手解决红薯储藏的问题,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合作社也自筹一部分资金,在游遨村南部,建起了游遨村人自己的红薯储藏地窖,规模达到了6亩,可以储藏400万斤红薯。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游遨村的薯农们蹚出了红薯种植产业之路。苏全虎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红薯种植产业,发展红薯种植产业的上下游,拓展创收渠道,走出自己的产业振兴特色道路。”
      采访间隙,又一批到地头看红薯的客商来了,苏全虎笑呵呵地迎了过去,看着他忙碌的身影,记者陷入思考中,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建设,是带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今,游遨村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新的种子进来了,外地的客商引来了,优质的“牛叫”红薯卖出去了。游遨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经济收入显著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游遨村村民的日子就像“牛叫”红薯一样甜甜蜜蜜,也许这就是董村镇游遨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山西晚报记者 郭小强 通讯员 李东坤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