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太原篇)

厚植红色热土 涵养东山生态 千年府城焕发新魅力

——专访太原市杏花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涧河镇党委书记赵联庆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总监制:李飞监制:叶恒 谢燕记者:李飞飞拍摄:李浩瑜 赵俊制作:李永江 杜金栋

  •   太原市杏花岭区城区范围包括明清太原府城和明晋王府的主要区域,文物资源丰富。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采访了杏花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涧河镇党委书记赵联庆。
      他说,杏花岭区不仅有千年府城的历史积淀,还是一片孕育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还有郁郁葱葱的生态东山。近年来,杏花岭区擦亮“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建设”三张名片,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转型的重要战场,全力打造品质更高、体验更优的文旅产品,文旅融合发展呈现蓬勃活力。
      府城街巷连起文化脉络
      山西晚报:杏花岭区拥有太原千年府城部分核心区,在挖掘府城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杏花岭区做了哪些工作?
      赵联庆:游杏花岭、看府城史。谈及杏花岭,自然离不开这里积淀厚重的府城文化。目前,明清府城八大城楼中唯一留存的拱极门前,游人络绎不绝。穿过拱极门,漫步在太原市府城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项目——杏花岭府城文道巷,这片保存有太原城市记忆、反映太原人鲜活市井生活的街巷,是目前府城内历史民居体量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片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肌理和历史资源,融合了历史演进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是太原市府城历史文化观光路线的重要站点。
      作为与钟楼街齐名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府城文道巷已成为北部城区重要的商业集聚区之一。夜间,“文道有好市”开设府城文化、街市体验、晋味烟火、国潮玩乐、亲子乐园、街坊交往等特色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人和消费者。
      2017年9月,省政府搬迁后,依托山西督军府旧址建起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晋商博物院。晋商博物院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8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中西结合,时间跨度为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中轴线核心建筑为主体,分东西两路并列,总体格局完好。
      在太原府城游线路中,杏花岭区将晋商博物院、唱经楼、普光寺、古圆通寺、拱极门等历史建筑串联起来,让游客在老城门、古城墙、老街巷、旧民居的游历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文化渊源和发展脉络。
      革命基因铸就红色印记
      山西晚报:国民师范旧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牛驼寨等红色地标承载了太原市的革命历史,杏花岭区如何利用这些红色资源,铸造红色文化,传承革命教育和发展红色旅游?
      赵联庆:杏花岭见证了近当代革命的风起云涌,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有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牛驼寨战斗遗址、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也有原工程队旧址、国民师范旧址等历史遗迹。
      借助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杏花岭打造和整修了辖区内多处红色遗迹,并挖掘红色史实,梳理历史脉络,打造红色旅游。
      其中,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通过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加接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爱国情怀和崇高个人品格,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太原平民中学在征集校史信息的过程中,挖掘出许多珍贵的红色资料,整理成脉络清晰的感人历史,使校史馆成为党史教育的红色教室。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通过盘活工业遗产,致力于打造集国防教育、军民融合、博物会展、休闲旅游“四位一体”的一流军工特色文化产业园,以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为主题开设红色教育讲堂,将国之利器、国之礼器、国之力器、人民军工发展史、人民军工战线的科学家等作为特色内容,全面展示了山西军工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绿色生态绘就山水画廊
      山西晚报:太原市东山地区自然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杏花岭区如何借助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赵联庆:杏花岭辖区生态资源丰富,有龙角山生态风景区、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采薇庄园、薰衣草庄园等。其中龙角山自然生态风景区森林覆盖率极高,林茂草丰,环境优美;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以城郊东山生态林区为基础,是集生态修复、休闲旅游、运动康养、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森林运动公园项目。
      杏花岭区作为老城区,多年前已实现宜林荒山绿化全覆盖。近年来,围绕山林提档升级和破坏地整治,不断改善原有植被面貌,增加森林覆盖率,增加园林景观,规划“一路两区三河四园”整体布局,让远郊变成了公园。
      “一路”即东山旅游公路,杏花岭围绕这条全长23公里的“彩带”,沿线种植多种彩色树种和多种花卉,打造了高标准的生态廊道,让来此游玩的群众仿佛行走在画中。
      “两区”是杏花岭在城市范围内建设游园区,而在乡村范围内与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高标准生态区。
      “三河”是沿着杏花岭辖区范围内的北沙河、北涧河、小返河三条河流,建设两岸绿化带。
      “四园”为远山森林保育园,特别是杏花岭东北方向的龙角山自然生态风景区,已成为不少“驴友”的打卡地;近山丘陵花果园,杏花岭积极支持林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庄子上的大红果、水沟的葡萄、河里头的樱桃等吸引市民争相采摘;城郊接合休闲园是近年来的建设重点,包括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太钢东山矿修复公园、海棠湾森林城市主题公园等;核心城区则每年建设5座小游园,为群众打造身边的公园。
      文旅融合积聚发展动能
      山西晚报:杏花岭区在文旅融合方面有哪些举措?
      赵联庆:近年来,杏花岭盘活辖区资源,深化文旅融合,丰富产品供给,持续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今年春节期间,杏花岭区文旅市场热度不断,推出了清廉文化春联文化作品展、非遗金丝珐琅艺术专题展、喜迎“两节”美术作品展、府城文化艺术实践系列陈展、“多彩非遗映华夏匠心匠韵润民心”杏花岭区非遗作品创作主题展等7大展览,组织“新春走基层”送春联活动,首届采薇庄园冰雪节活动,非遗展演及文艺演出活动,游醋园赏醋景、体验老西非遗文化活动,万达广场、泰享里、多彩城、富力广场等商圈非遗民俗表演活动等14项活动。五一假期,杏花岭打造了府城游、红色游、工业游、生态游四条精品线路,推出多项文旅活动、文博展览,丰富了群众假期生活。
      杏花岭将持续用好区域独特的文旅资源,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优秀的文旅资源、文化产品推广出去,不断提升杏花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真诚邀请大家到杏花岭来观光旅游,体会杏花岭生态文明的勃勃生机,见证古老城区的文化底蕴,与杏花岭携手共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杏花岭崭新篇章。

    山西晚报记者 李飞飞

      历史沿革
      杏花岭区境域在明清及民国初年属于阳曲县。
      民国5年(1916年),属山西省警察厅直管。民国10年(1921年)属太原市政公所。民国21年(1932年),太原市划分为5个行政区,以序号命名,今区境分属太原市一区、二区、三区。民国34年(1945年),太原市按城内外划分为城内8个区和城外8个区,今境域分属内四区、内五区、内六区和外六区、外七区、外八区。
      1949年5月27日,太原市将原城内外16个区合并为8个区,当时的内四区、内五区和外四区大部分地域在今区域内。
      1950年2月8日,太原市将8个区合并为4个区,今区域大部分属第二区。
      1954年6月4日,市属各区以驻地名或方位命名,将第二区更名为北城区。
      1960年6月20日,撤销北城区,分别设立巨轮、尖草坪、向阳3个人民公社。1961年5月18日,撤销3个人民公社,恢复北城区建置。
      1997年6月,太原市行政区划重新改制,北城区更名为杏花岭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