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薄荷

  楼顶的天台上被人种了不少花草,有几株薄荷郁郁葱葱,长势颇为喜人。我对植物的种类认识不多,对薄荷却印象很深。因为薄荷的辨识度太高了,叶子上面的脉络纹理像是被雕刻凸起的半立体图案,边缘还带有锯齿,由此支配了大众的记忆,予人一种过目难忘的视觉感受。
  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少不了薄荷的陪伴。我幼年时,从城市各处荒地上的莽榛蔓草中,总能找到薄荷的身影。夏季天气酷热,人们又无冰箱之类的制冷设备,街头卖凉粉的小贩,采摘薄荷萃取出其中的醇类精油,盛在一个小瓶子里。售卖凉粉时,用一根小牙签从瓶子里蘸出少许薄荷精油,每碗里面轻轻一涮,食客即可吃得满口清凉,比冰镇过的还要过瘾。
  很多小孩子并不知道是薄荷在发挥作用,对小瓶子里装的神秘事物感觉无比神奇。其实以前小孩子洗完澡后,身上扑的痱子粉就是用薄荷脑和滑石粉配制成的,清凉干爽,犹如一次雅化的淬火处理。
  三毛曾在散文里讲述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见闻。摩洛哥人接待客人,会倒三杯薄荷茶,每一道茶都有不同的味道。第一道茶清新飘逸,意味深长,如同生命的初始;第二道茶香浓郁馥,热气氤氲,如同蓬勃的爱情;第三道茶余味已淡,呈现出苦涩,如同艰涩深奥的人生与死亡。三毛说:“第三道喝完,就是客人告辞的时候了。”读完不由感叹那些以游牧为生的原始部族,确实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觉认识,对薄荷的味道变化定义得非常精准。薄荷加糖一起泡茶,色泽微绿,清气上升,齿颊留香,仿如生命探险的想象力和刺激性。接着浓香飘逸,宛如恋情与世事的无常,有温馨,但又琢磨不定,变化随意,一切不过是机缘巧合而已。到最后冲泡的时间长了,薄荷叶子变得暗沉,没有了生气,味道也呈现出苦涩,与人生的跌宕起伏、愁苦悲凉意境又互为缠绕——能真正品味出薄荷的不同韵味变化,摩洛哥人无疑是更为卓越的消费者。
  后来我去过的地方多了,发现凡是热带或高原山地环境的人,都非常擅用薄荷。如云南一些乡村,人们夏天驱蚊是用竹篾编织成竹笼,里面充填新鲜的薄荷叶,置放或悬挂在床头,不仅蚊蚋不敢近,还具有清神怡情的效果。云南美食如米线、酸汤鱼,也是采用薄荷叶子增香。薄荷入菜并不新奇,却不是谁都能做得好吃。因为鲜薄荷里的薄荷醇遇到高温易挥发分解,烹饪的时间绝不能长,须准确拿捏,才能聚合成为生命四周的风景,不谙其理的人很难把握住这些细节上的趣味。
  由薄荷展现出来的叙事线索,其中不知还蕴含有多少尚未被现代消费主义解构的质朴生活形态以及原住民文化,须待有心人去慢慢探究呈现。

□陶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