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范璐)10月21日,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迎来周末最汹涌的人潮。当天下午,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展区也是热度满满,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2022年度重点选题《绿化将军》读者见面会在这里举行。书中人物原型、“时代楷模”、山西晚报2021年推出的“感动山西人物”张连印将军,以及作者禹宝东、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孟绍勇、山西教育出版社社长刘立平等嘉宾与领导参加活动并先后发言。
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连印“时代楷模”称号。张连印将军一生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读者见面会上,张连印将军介绍了自己退休后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的传奇曲折的经历。禹宝东先生为大家讲述了该书的创作历程、深厚内涵。
《绿化将军》是根据“时代楷模”张连印将军在家乡左云植树造林故事为主要内容撰写的报告文学。全书分为回乡、初战、植绿、立约、致远、抗癌、守诺、传承、攻学、亲民、苦守、壮心、严明、清风14个部分,生动展现了张连印将军带领团队植树1.8万余亩、205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做出突出贡献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功绩。该书采取板块式结构,以典型片段和细节,强化读者对人物处境的感同身受,引发读者对人物事迹的情感共鸣,图文并茂,情绪饱满,富有情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化将军》一书契合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契合了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是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主旋律作品,本书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读者见面会上,山西教育出版社还向山西省军区、山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捐赠了图书。
独家专访
张连印:硬汉将军的铁血柔情
读《绿化将军》前,主人公张连印的名字已经不陌生了。2021年,他获得中宣部“时代楷模”,同年获得山西晚报推出的“感动山西十大人物”。那一年,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那一年,这个一边抗癌一边战沙的山西籍老将军的故事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
10月21日上午,《绿化将军》的读者见面会举行前,山西晚报记者受邀对今年78岁的张连印将军进行了独家专访。实话说,前一晚翻看这部人物传记时,记者的眼眶几度湿润,问题也不断从脑中冒出——这个4岁父亲去世、6岁母亲改嫁,爷爷奶奶抚养至十几岁也撒手人间的苦孩子,是怎么缔造从士兵到共和国将军神话的?这个2003年一退休就放弃城市安逸生活,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携妻回山西老家左云过植树治沙苦日子的人,到底有没有过苦痛和挣扎?这位10年癌症晚期患者,怎么做到在退休后的20年,克服剧痛种出220多万棵树?他究竟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敲开酒店的房间门,张将军和爱人同时出来迎接。年近八旬的老将军一身迷彩服,一枚党章别在左胸前,看起来比之前媒体发布的照片精瘦不少,皮肤黝黑,多年室外劳作的印迹清晰可见。向将军自我介绍来自山西晚报,曾报道过他多次,老将军沟壑纵横的脸上随即绽放出慈祥的笑意。随后,他向记者郑重介绍老伴:“她原来是左云一中的老师,叫王秀兰……”语气里充满敬意。刚坐定,王老师就往张将军的身后放了一个靠枕。很自然的,这场一对一的采访,变成了一对二,王老师的补充、总结,恰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生动的张连印。
唱起当年的参军快板
撕下标签自定义“普通一兵”
话题是从《绿化将军》的书名说起的,与其说这是书的名字,倒更像是对张连印一生最概括的评价。记者问张将军:“如果让您定义自己的一生,会是什么?”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退休后回到农村,对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娓娓道来的是他的人生。
1945年1月,张连印出生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至亲在他15岁前相继离开身边、去世。张连印永远记得,在那些少年孤独、贫困无依的日子里,善良的同村乡亲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饥饿时的一碗粥,寒冷时的一件衣,病弱时的一声问候……那些人性最朴素的光辉,照亮了少年生命的底色。从那时起,少年张连印就把家乡情深藏在了心中。
1964年,19岁的他,被村干部和公社领导推荐参军。入伍那天,他骑着高头大马,胸戴大红花,全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来送行……
说着说着,张将军好像回想起了过去,竟然说唱起19岁参军时他自编自唱的那段快板书,唱的时候他眼睛里光芒闪烁,仿佛年轻时那个爱打篮球、爱说唱的青年人又回来了。
那时的他心中就有一个清晰的念头,正如他后来常说的那句话:“乡亲们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所以张连印日后不管升了多大的官、走了多远的路,他都知道自己的归途必定是家乡。
左云地处毛乌素沙地的边缘地带,风起沙扬。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的岗位退休后,张连印将军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带着老伴回到家乡,立志改善家乡的自然风貌。在书中,曾有一段他退休后决定回乡的片段写得非常煽情,其实当时他的身体不太好,妻子和3个孩子都不同意,他们之间的斗智斗勇显得真情流露,但他们也早知道劝说会无济于事。
什么将军、什么荣誉、什么城市生活,他统统说扔就扔。“其实我这辈子什么都不是,就是吃苦耐劳的普通一兵。党培养了我,我就要永远牢记党的恩情,终身实践对党的承诺!”老将军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并不铿锵,但却真诚有力。
女性至上主义者张连印:
“我要感谢老伴一辈子”
从当上兵的那一刻起,张连印就不再属于他自己了,一切听指挥。只是在一件事上,他坚持要自己做主,就是找媳妇。
有意思的是,采访张将军,其实大半时间他是在说王秀兰老师,从她的身世到相亲细节,怎么和王老师“一见钟情”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还让王老师给记者背诵了他们写在信上的定情诗,惹得大家一直咧嘴笑。原来这个别人眼中的“硬骨头”“铁血男儿”如此浪漫。最由衷的是他那句表态:“反正,我要感谢老伴一辈子!”记者笑着问一旁的王老师:“平时将军也说这样的话么?还是因为当着记者的面?”王老师从容回答:“人家平时就经常说呢,说得我都不想听了……”将军也跟着一起笑。
这个感激老伴一辈子的人,其实一辈子对老伴都是心怀愧疚。按照书里的说法,王老师生了3个孩子,张连印都在部队不在身边,3个孩子都生长在农村,后来有了随军条件,他因为怕给组织添麻烦,硬是迟了5年多才团聚,而后全家刚在部队团聚,他又去炮兵学院上了两年学。就这样,王老师几乎是一个人拉扯大了3个孩子。1977年,基础很好的老三届高中毕业才女王秀兰,生完两个孩子后心有不甘地参加了高考,一举高中,但后来为了孩子还是亲手撕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提到这一段,老将军深深自责:“那时候偶尔回家,孩子们都不认识我……”王老师嗔怪着补充,“可不是不认识嘛,一年才最多见一两面,其中有几年他干脆没法回家。外面都羡慕说我嫁了个将军,唉,实际上这辈子跟着他啊……到现在都还在颠沛流离。”
颠沛流离真是不假,从石家庄回乡后,他在荒地上修建起简易房,拿出了自己的退休费和老伴的全部积蓄,开渠挖沟,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年复一年,他风餐露宿,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这位退休老兵,用军人的无畏和不屈,历经长达20年的坚持,共植树220多万株,活成了一个传奇。而8年前,他的儿子也放弃在部队提干的机会回到左云家乡。可以说,将军一人的壮举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2021年10月18日,中宣部授予张连印“时代楷模”称号。颁奖词评价他是“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可拥有了这多荣誉的钢铁硬汉张连印,却甘愿把所有赞誉都送给他背后的女人,他说:“我出去讲课,在所有场合都说,女同志在家庭的付出是最多的,工作、抚养孩子,还上有老下有下,女同志才是最不容易的!”
“长城的儿子”张连印:
“老兵永远心向党”
最后一个问题,记者问老将军:“您这一生,40年军旅生涯、20载植树生涯,到底是在部队指挥千军万马难还是植树治沙难?”
张连印笑了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选择吧!指挥千军万马固然是锻造我们的钢铁长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也是构建我们的绿色长城!我常说自己是长城的儿子,左云是位于长城脚下的,也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我继续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老兵永远心向党!”听完这些话,记者已经情不自禁再湿眼眶。
离开前,记者问将军最近身体怎样,王老师说,其实去年疫情期间将军的身体就不太好,“有时候晚上疼得厉害,开始还扛着不吃止疼药,后来就不行。”最危险的时候辗转北京、海南治疗调理,由于癌细胞骨转移多年,之前的靶向药已经失灵,最近几个月才换了新一代药物,可稍微好转一点就立刻又回到左云……因为他心心念念只有一件事“继续种树,报答党恩。”也许正是这种强大的信念,让他在癌症这个战场也缔造着10年神话!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