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朔州市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深化交流合作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邀请省内外45家企业、商会代表共叙合作之谊、共谋发展之计。会上,共有山阴县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山广数字电竞广武文创园建设、怀仁市御煌生态康养中心建设、怀仁市花园酒店建设4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约,总投资预计达23.3亿元。
朔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彭雁表示,朔州将以“一流项目、一流速度、一流服务”的标准,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诚挚邀请各位企业家来朔观光旅游、考察洽谈、投资兴业、合作共赢。
朔州市各县区宣传部长先后推荐了当地特色产业。
平鲁区:新时代转型发展的“先行区”,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平鲁地处晋蒙交界、内外长城之间,作为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前沿地”,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改革开放的“起航地”,综合实力逐年跨越,经济总量持续壮大;作为新时代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率先破题、勇蹚新路,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平鲁“风光”无限,绿色能源储量充足。平鲁是享誉全国的煤电大区,是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千万千瓦级电力基地,近年来,绿电逐步成为第一优势资源,大用户电价每度0.36元左右。投资平鲁,不仅绿电供给有保障、用电成本有优势,而且高度契合国家“双碳”战略。
平鲁“转型”成势,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成功落地,半导体、光伏两大产业逐步成型,未来五年,将建成国内重要的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区。积极谋划推动绿氢在化工产业中的综合应用,全面推动绿氢制绿色甲醇、绿氢制绿氨、绿氢制航油,打造现代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总投资297亿元的中煤平朔煤基烯烃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煤化工产业聚链成势。投资平鲁,就是投资未来产业。
平鲁“底蕴”独特,文旅融合前景可期。作为辽金要塞、明清重镇,平鲁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历史遗存丰厚、资源独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总投资20亿元的凤凰古城及周边旅游带项目,打造国内首座戍边特色军事文化5A级旅游古城。以凤凰古城为引领,结合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军事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宗教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景观带。投资平鲁,就是投资诗和远方。
怀仁市:有山有水有文化,宜居宜游更宜业
怀仁,寓意“君子怀德、至诚仁义”,辖3镇5乡3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2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万,是雁门关外唯一的一个县级市。
来到怀仁,可以感受到怀仁的悠久历史、厚重人文。辽金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交汇交融,杨家将浴血金沙滩就发生在这里,为这片热土注入了“忠义勇”的不朽基因。
来到怀仁,可以体验到怀仁的优越区位、便捷交通。怀仁毗邻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乌大张“金三角”合作区,是晋冀陕蒙经济文化汇通的重要通道,是京津冀现代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来到怀仁,可以领略到怀仁的四季分明、秀美山川。怀仁境内水域和湿地面积5.5万亩,是水利部、财政部确定的山西省唯一的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示范城,也是朔州市唯一的全域绿化之城。
来到怀仁,可以体会到怀仁的崇教尚学、知礼重文。怀仁是誉满三晋的教育强市,十万莘莘学子在这里耕耘希望,普高职高在校生3万余名,近3年共为清华、北大输送生源21名。
怀仁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文化,宜居宜游更宜业。用“两白、三绿”,可以形象地介绍一下怀仁的产业优势:
“两白”是指陶瓷产业和肉羊产业。陶瓷方面,怀仁陶瓷古有“独擅北方”美誉,今有“中国北方日用瓷都”荣称,日用瓷年产能达35亿件,拥有山西省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高职院校,已形成产、学、研、销、展“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肉羊方面,已形成种植、养殖、繁育、加工、交易为一体的肉羊全产业链“怀仁模式”,肉羊年屠宰加工能力达600万只,是山西“北肉”平台的重要基地,京津地区重要的畜产品供应基地,也是全国农区养羊第一县。
“三绿”是指医药产业、文旅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医药方面,产品涵盖中成药、化学药、原料药、生物制药等七大类200多个品种(规格),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怀仁新的经济增长点。文旅方面,林地总面积达55万亩,森林覆盖率20.5%,先后培育出金沙滩生态旅游区4A级景区,清凉山、羲光农风两家3A级景区,口泉河湿地公园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农产品加工方面,怀仁地处北纬黄金种植带,种植的小杂粮、瓜类、豆类、蔬菜等都是绿色农产品,是“中国绿豆之乡”。
朔州经济开发区:转型综改先行区、示范区、主阵地
朔州经济开发区是全市唯一的市管开发区,自2017年起,朔州经济开发区就开启了发展升级的新路径,进行整合扩区,在近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了“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2021年,中小制造业产业集聚园的正式开园,标志着新兴产业园区配套设施达到“十通一平”。
如今,升级版的开发区拥有科创商务园、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麻家梁循环经济园、新兴产业园和临港物流园。每个园区根据不同的特点定位不同的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园一产业,重点招引符合产业链上的企业,延链补链,形成产业集群。
随着不断的发展,如今的朔州经济开发区充满朝气与活力,今年开发区通过整合优化了25条招商引资产优惠政策等,从要素保障、前期费用等5个方面给予企业全生命周期式的政策保障和扶持,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
朔州经济开发区历年来也获得了各项殊荣,2018年至2021年连续3年评为优秀等级,2020年至2021年连续2年获亚洲营商环境百强殊荣,2022年在亚洲园区论坛上,获投资环境示范园区和最佳投资价值园区的殊荣。
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更是交出了全年满意的答卷。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在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四上”企业151家,同比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这一组组数据足以证明,如今的朔州经开区经济实力雄厚,优质产业集聚,处处都彰显着欣欣向荣的景象。
未来开发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工业强区,转型高地、挺进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打造开发区建设的升级版。
朔城区:雄踞京津冀城市经济圈辐射影响地带内
朔城区历史悠久,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位于京津冀城市经济圈辐射影响地带内,国土面积1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辖2镇8乡4街道。
朔城区历史悠久,人文精神丰厚。早在2.8万年前“峙峪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军事要塞、商贾重镇、府州治所。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露天煤矿在平朔大地的矗立,更是为朔城区发展注入了开放的基因。
朔城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北同蒲铁路、准池铁路、朔黄铁路交汇于此,大运高速、荣乌高速、呼北高速纵横境内,高铁、机场即将建成,立体互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成型,形成“晋西北1小时服务保障供给圈”,融入北京、太原、呼和浩特两小时交通圈。
朔城区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矾土、石灰石等,煤炭储量195亿吨。水资源得天独厚,永定河源头桑干河、恢河穿城而过,四季水润;境内华北最大的岩溶泉神头泉终年恒温喷涌,有“塞外西湖”美称。生态资源优厚,林草覆盖率43.5%,紫金山5万亩天然原始次生林蔚然深秀,西南百公里生态长廊、百万亩绿色屏障层林叠翠。
朔城区产业兴旺,发展前景广阔。经济发展基础积淀深厚,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潜力。农业生产地位突出,连续15年荣获“全国产粮大县”称号,是北方著名的小杂粮生产基地。现代服务业基础良好、要素集聚,目前正以商贸物流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石材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为主抓手,促进晋西北服务保障供给区起步成势,提升在晋西北区域内的战略位势,塑造朔城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
山阴县:文旅资源丰富独特,打造“南部文旅康养度假区”
山阴县地处山西省北部、朔州市中心位置,是雁门关外第一县,全县版图面积1651平方公里,辖5镇7乡,总人口20万人。
山阴交通区位便利优越。全县有3个火车站、4个高速口、11条交通轴线,总通车里程达到1800多公里,距朔州机场半小时、大同机场一小时。处于大同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忻州雁门关、应县木塔等知名景区的中心轴线,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经历汉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等大小战争4700多次,形成集边塞文化、古战争文化、游牧文化、民族交融文化、佛教文化为一体的独特历史文化。
山阴文旅资源丰富独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367处,有广武明长城、旧广武城、汉墓群三大国保级文物,有省级文物2处、市级文物9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山阴生态环境优美秀丽。境内南山、西山万亩生态区绿树成荫、层峦叠嶂,桑干河湿地碧波荡漾、绿水环绕,三大生态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平均含量达到5000个,是天然“森林氧吧”,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优良环境。
近年来,山阴县以广武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和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致力于打造“南部文旅康养度假区”,持续在“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先后实施了长城保护修缮、长城遗址遗迹基础设施、长城博物馆装修改造、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旧广武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桑干河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等项目。去年,引进北京南山滑雪场投资10亿元建设广武国际滑雪场一期工程,投运后,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投资3.8亿元的山广数字电竞广武文创园项目和投资2.6亿元的“月亮湖”风景度假区项目也落地山阴。
应县:真正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应县,古称应州,是“有求必应、心想事成”之州,下辖3镇9乡214个行政村。
这里是人文厚重之应县。在这片土地上,辽金文化、古建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交相辉映,谦和礼让、博爱包容蔚然成风,这里先后走出李克用、萧太后、高汝砺等王侯将相,刘苏、白吕等9位将军,高福、郭正堂两位中科院院士。应县入围山西省首批千年古县名录,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
这里是生态绿色之应县。龙首、翠微两山遥相呼应,桑、浑两河萦绕如带,有地质奇观石柱山、空中草原跑马梁、寻根圣地龙首山等自然景观70余处,自然森林10万多亩,被评为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国家园林县城。
这里是通达便捷之应县。应县境内有5条国省道,铁路已汇入全国高铁网络,两小时经济圈覆盖了北京、太原、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北方主要城市。特别是拥有晋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港——山西经纬通达物流园,将天津港、唐山港港口功能延伸至应县。
这里是产业富集之应县。应县农业基础条件好,粮食产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九;奶牛存栏、产奶量以及肉羊饲养量均位居全省第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5家,“三品一标”产品达到56个;“应州绿”蔬菜荣登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紫皮大蒜、道地正北芪双双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应县作为“北方日用瓷都”,共引进陶瓷企业19家、28条生产线,年产日用瓷10亿件、建筑瓷5500万平方米、工艺瓷4000万件,陶瓷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5月承办的全省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已成为“永不落幕”的盛典。应县境内有举世闻名、屹立千年的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建筑,塔内秘藏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吸引广大游客祈福观光。
这里是亲商安商之应县。大力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为项目提供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率先在全省经开区实现了全域标准地供地,现有“熟地”上千亩。同时,从用地、资金、税收等诸多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进行奖扶,真正当好支持企业的“娘家人”、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山西晚报记者 王晋飞 通讯员 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