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艺文

取经传奇——两位文化学者笔下的高僧法显

一带一路先行者

  法显的功德,就佛学佛教本身而言是圆满的,但是这种圆满又绝非止于佛学佛教,而是广泛受益于整个中华民族和他所走过的那些国家地区和人民的。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我们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法显西行和东归所走的路线一为陆路,一为水路,而这两条路线连接起来,恰恰就涵盖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大力倡导和全力践行的“一带一路”。我们还可以在法显东归的海路图上找到一个亲切的地名:法显暗沙。这当然也昭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忘记法显大师曾经为中外交流,尤其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正因如此,《印度通史》的作者,著名学者中华佛学研究所荣誉所长李志夫先生指出:“法显所带来的成就,远比玄奘来的艰巨。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之发展、开花、结果,都是以法显为‘零界点’。”又说:“燧人氏发明火,比之今世发明火箭在时代上来说,更为艰巨。我们以此态度,来还原法显大师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或许是公平的”。显然,李志夫先生的观点,应该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因为确实是自从法显西行,才开拓了中国与南亚各国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并通过这种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往来。所以,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时任印度那烂陀大学校长的阿玛蒂亚才会说:“《佛国记》照亮了印度。”
  另外一位印度重要的政治人物,2010年访华时任首位印度女总统的帕拉巴蒂·帕蒂尔则说:“印中友谊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两国数千年的交往丰富了彼此的文明。敦煌和云冈石窟,法显的《佛国记》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文化瑰宝是两大文明交流的结果,是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对于印度及南亚政治家和文化学者的观点,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给与了积极的肯定与赞同。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访问巴基斯坦时就对巴基斯坦朋友说:在中巴交往史上,最著名的是法显和玄奘,他们从你们这里学习了许多东西,丰富了当时的中国文化。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斯里兰卡进行国事访问前发表了《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的署名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有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的历史纽带,有患难见真情的米胶协定,更有两国人民在印度洋海啸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话。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则深情地感叹:“当其他文明都此起彼伏地用马蹄和刀剑作先导向外挥洒千里万里的时候,中华文明还十分内向;终于有两个僧人走出。法显的壮举,一直是玄奘万里西行的动力。‘法显精神’,即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千山万水一一打通。”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法显走过的道路,感悟法显精神的魅力,当然不是为感叹而感叹,而应当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法显这样的先贤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而法显的实例告诉我们,早在1800年前,他就用千辛万苦的西行和东归向我们示范了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的道路虽艰难,却一定是大有前途的,其未来也必将是光辉灿烂的。

郭天印 张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