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交,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不是还停留在那个灰蒙蒙、黑乎乎的印象里?
9月26日、27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古交市,山西晚报记者第一眼看到的是这里的蓝天白云,不禁感慨:原来是“煤”城,现在是美城。
这里,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
这里,是一个古老而充满传奇的地方,捏一把泥土,便能攥出文明汁液绵延亘古的文化基因,让这座城市古韵深厚。她的故事,可以从春秋时期说起。
这里,被很多人当作“家”,称为“祖”,看作“根”。汾河穿过古交大地,为古交带来了繁华,一河三川九道沟,山西明珠在古交。
这里,是英雄故里,进步青年高德西、康永和等成立革命团体,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他们传承了古交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文化,将“英雄古交”的传统发扬光大。
这里,美景数不胜数,历经时光打磨,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令古交韵味十足……
名片1 古老古交
古交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其时代贯穿于整个旧石器时代,分布范围广泛,其所在区域是具有传承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区。
太原市唯一一处大型旧石器遗址
古交遗址位于古交市大川河、原平河和屯兰河与汾河的交汇地带,以后梁北坡为中心,北邻屯村、凤凰崖遗址,南连李家社遗址,东至王家沟遗址,形成了一条东西宽4千米、南北长7千米的遗址带,是太原市唯一的一处大型旧石器遗址。
根据记载:古交遗址规划对象包括遗址本体、可移动文物等。遗址本体包括:王家沟遗址、古钢遗址、后梁遗址、长峪沟遗址、凤凰岩遗址;可移动文物包括:由古钢遗址发现至上世纪90年代,在古交共发现的5处旧石器地点共采到的石制品702件,其中,王家沟遗址获得石制品共18件、古钢遗址获得石制品共12件、后梁遗址获得石制品共459件、长峪沟遗址采集石制品共8件、凤凰崖遗址石制品计205件。
古交遗址的考古调查开始于1959年12月,首先在古交钢铁厂发现两处旧石器遗址,由此拉开了古交旧石器考古调查的序幕。此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文物管理部门多次进行古交旧石器文化调查,发现了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古遗址主要位于屯兰川、原平川、大川与汾河的交汇地带,汾河沿岸主要分布有长峪沟遗址、古交遗址、明扶岭遗址、李家社遗址;屯兰川沿岸分布有武家庄崖窑遗址、五里铺遗址、烽火台遗址、大腰山遗址;原平川沿岸分布有梁上峁遗址;大川沿岸分布有王家沟遗址、泉家洼遗址、许家山崖窑遗址。这些古遗址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东周至汉代,其中以王家沟遗址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已有60万-80万年历史,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其中,王家沟遗址是古交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在古交旧石器遗址中是最为久远的一处。调查中发现石制品18件,器型甚大,均以角砾石作原料。其中有石核14件,砍砸器4件。这是目前太原地区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表明古交是山西,特别是太原地区人类活动最早的区域,对研究太原地区古人类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11年12月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交遗址有什么历史价值呢?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古交遗址是汾河上游太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古人类遗址群,其文化脉络贯穿整个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时间跨度大,展现出远古人类由原料选择、石器加工、生产使用的完整流程,是研究早期人类生存行为、技术特点、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古交遗址中的凤凰岩遗址是山西省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不仅丰富了汾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内涵,而且填补了代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和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鹅毛口文化之间大型打制石器的空白。
1959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古交钢铁厂附近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存,发现石制品12件,分布在高出汾河水面约50米的阶地上。
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古交市境内调查时,先后发现了凤凰岩、后梁、长峪沟三处旧石器地点。8月,古交遗址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10月至11月,考古工作者对后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获得石制品石器、石核、石片和石料残件等共459件。
1986年8月,古交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古交市文物管理所在凤凰岩、后梁、长峪沟等地作了短期的地质调查,在王家沟地表上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线索。
1990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王家沟属于汾河第四级阶地底砾层发现旧石器石制品,这是目前在古交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约处于中更新世初期,均以角页岩为原料,共18件。其中有石核14件,砍砸器4件。
2002年,相关学者在汾河沿岸进行考古研究工作。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古交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片2 神秘古交
“龙城秘境”地处古交市河口镇院家峁—角子崖—汾河二库龙湾处,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奇绝。站在山上一个神奇的位置,会形成一个神奇的角度,向山下望去,碧水凝脂,峡谷神奇,灵蛇、神龟、海豚、鳄鱼等天然形成的山体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
天然形成的山体景观玄妙感十足
河口镇是太原进入古交的第一镇,是古交的“东大门”和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四面环山,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年均气温6℃至8.7℃。汾河如玉带般蜿蜒而过,从河口镇角子崖东流出古交境,沿岸景观如画、风光旖旎。角子崖地处河口镇院家峁村,位于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古交市、阳曲县四地交汇处。
院家峁村党支部书记高山作为向导,一边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角子崖的神奇故事,一边引导记者站在哪里是最佳位置。在一处观景台前,高山指着远处的两条小山脉,介绍它们被称为“神龟入海”。果然,细看它们,像两只可爱的神龟横卧在碧绿幽深的汾河湖水中,确实宛如“神龟入海”。通过无人机拍摄,从空中俯瞰,角子崖毗邻的汾河河段呈“龙”形,龙爪、龙身、龙角、龙头,栩栩如生,宛若“真龙盘桓”,此为“龙城秘境”。置身其中,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角子崖与此地其它自然人文资源形成了“青山绿水古村落”的立体式风景。山下碧水凝脂,山侧峡谷神奇,山上古村石窑、石壁古韵悠然,灵蛇、神龟、海豚、鳄鱼等天然形成了山体自然景观,玄妙感油然而生。
特别要提醒的是,山水风景好,安全不能忘。角子崖地处山区,道路崎岖、山路弯曲,前往这里一定要注意安全。另外还要注意地质灾害预警,严防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注意自身安全。
名片3 英雄古交
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位于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西,原为明嘉靖年间村庙,存有正殿、配殿15间,占地2500平方米。作为交通要道,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了运送伤员、粮食、弹药、文件等艰巨任务,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三千多人,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
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钢铁走廊”
1943年至1945年,晋绥八分区党政军机关曾移驻古交市岔囗乡关头村,关头村因此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000年,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6月,被确定为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为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
9月26日,山西晚报记者沿着屯兰河一直向西,来到位于岔口乡关头村村西的晋绥八分区纪念馆。在岔口乡党委副书记赵静的介绍下,记者参观了纪念馆的六个展厅,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进入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地区,与中共地方组织、山西新军和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牺盟会”,共同开辟了晋西北、晋西南、绥远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随后,三块相对独立的地方统一为大战略区晋绥抗日革命根据地。
通过晋绥边区示意图,可以了解晋绥边区八分区的战略地位,直观看清八分区在整个晋绥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位置,它是晋绥边区的南大门和前哨阵地,是抗击日军西进、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固屏障,也是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与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往来的重要交通线。就是在这条线上,八分区军民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捍卫着交通线的畅通无阻,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
距离晋绥八分区(专署)旧址不远的地方,就是“钢铁走廊”,每年都有许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来这里追寻先辈足迹,重走钢铁走廊。山西晚报记者实地走访,脚踩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一路向前,切身体验到革命道路的艰辛,也真正了解了这条红色交通线承载的历史使命,体会到革命先辈开辟这段“钢铁走廊”的艰辛和不易。
山西晚报记者 徐麦丽 实习生 李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