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壮美的太行山、俊俏秀丽的五台山、蜿蜒起伏的恒山在这里交汇。山风涌动,青崖如黛,丛林莽莽无际。
远近闻名的平型关大捷景区、历史悠久的北魏觉山寺、满目诗意的田园乡村在这里交融。人文荟萃,乡景如画,文明奔流不息。
灵丘,关山叠嶂,碧水奔流,古韵悠悠,素有塞上古邑之称。灵丘县是山西省第四大县、大同市第一大县,地处保定、张家口、大同、忻州四个区域中心城市的中间位置,毗邻太原、北京、天津、石家庄、雄安新区。
灵丘文旅资源丰富,“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达230多处,游客可以在这里走进革命老区,传承不朽精神,感悟红色灵丘;梦回古韵都邑,重温沧桑巨变,品鉴古色灵丘;漫游诗意山水,感受旷世之美,体验绿色灵丘。
近年来,大同市灵丘县以“红、古、绿”三色构筑灵丘旅游底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书写红色动人、古色引人、绿色宜人的文旅新篇章。
名片1 红色动人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革命烽火是灵丘厚重的赤诚红色。
灵丘县是全国有名的太行山抗日革命老区。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灵丘县打造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平型关大捷景区等,力争将灵丘打造成为晋察冀边区红色抗战旅游胜地。
提档升级 老牌景区焕发新活力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抗日战争时期,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灵丘县城西南30公里的蔡家峪、小寨、乔沟、白崖台、关沟一带。
曾经血雨腥风的战场,如今浓荫密布,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平型关大捷景区,通过一处处珍贵的革命遗迹、一件件陈旧的革命物品、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感知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在这片红土地上汲取奋进的力量。
平型关大捷景区位于灵丘县城西南30公里处,遗址保护面积8.6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乔沟主战场、平型关关口、遗址广场、平型关大捷纪念碑、115师指挥所、115师685团指挥所、686团指挥所、687团指挥所、老爷庙争夺战遗址、胜利广场、将帅广场、林彪与聂荣臻临时住所等历史遗存13处。
为提升游客参观体验,近年来,平型关大捷景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整体提档升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景区打造。平型关大捷景区经营开发部主任孙斌介绍,景区实现了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可视化管理,建立起“主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在全域安装标牌标识,在沿途道路安装162盏红色元素太阳能路灯和36组隐形音响,新建2座AAA级旅游厕所和4座生态卫生间,充分利用景区园林绿化灌溉水网,打造生态水系景观,进行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强化完善游客中心,不断满足旅游者信息咨询、休憩、安全等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此外,景区还在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建设军事文化体验区,将“休闲娱乐”与“体验教学”有机结合,多元化开发旅游产品,模拟射击场、VR体验馆、真人CS等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参观。
平型关大捷景区还将红色资源延伸,持续打造红色研学课程和红教产品,形成以文促旅“新风尚”,让老牌景区焕发出全新活力。景区积极研发了以《红色平型关》《不忘先烈》《少年强国》为主题的红色研学课程体系,开发了以《烽火平型关》《赓续血脉》《不忘初心》为主题的红教产品,活动采用专题课程、案例课程、现场教学、展馆教学等多种方式,面向全国积极开展推广。“来平型关大捷景区游览已经很多次,每次都会发现一些新变化,基础设施建得越来越完善。大家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红色精神,开启养肺之旅,还可以收获丰富、惬意的游玩体验,甚至可以开上房车在这里住一宿。”山西省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副秘书长、太原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秘书长、炎黄体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武云腾与房车团队伙伴一同前往平型关大捷景区时,感叹着景区的巨大变化。
孙斌介绍,近年来,灵丘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呈逐年递增态势,成为引领灵丘县红色旅游发展的标杆。
名片2 古色引人 千年古韵熠熠生辉
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灵丘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
这里有觉山寺、明代内长城等历史文物,这里有罗罗腔、大涧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文化传承有很多年轻力量的支撑。
传承有力 “塞北奇葩”备受群众喜爱
在灵丘,有一个名号非常响亮的艺术团体,那就是有着“天下独一团”之称的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剧团成立于1960年,这是全国仅存的一个罗罗腔专业剧团。罗罗腔是灵丘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如今,这个古老的小剧种正成为灵丘县闪亮的文化新名片。
灵丘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罗罗腔享有“塞北奇葩”之美誉,一直备受群众喜爱。“罗罗腔非常接地气,传统剧目大部分都出自下层文人的手笔,或是民间口头创作,所以通俗易懂,颇有生活情趣和地方韵味。”灵丘县罗罗腔传习中心主任、罗罗腔剧团团长王新才介绍,灵丘罗罗腔表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为主,表演程式规范成套,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细微处投射着灵丘人民的生活气息。罗罗腔的伴奏方式较为特别,采用“唱时不伴”的方式,乐器过门在每句的尾音处进入。
通过持续的保护和发展,2006年,灵丘罗罗腔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灵丘县不断落实国家非遗文化保护政策,助推罗罗腔等非遗剧种发展,让非遗剧种看得见、留得住。推动罗罗腔戏剧等非遗剧种参加免费送戏下乡惠民文化工程;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灵丘县国家级非遗濒危剧种演出;创新传承方式,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罗罗腔展演宣传进景区、进学校、下基层活动。
王新才介绍,在60多年的演出历程中,灵丘县罗罗腔剧团获得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尤其是1996年以来,罗罗腔剧团集体、个人获奖就达50多项。王新才说:“近年来,灵丘县罗罗腔剧团从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引进实习生,进行罗罗腔专业内容的实践实习。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依托罗罗腔剧种传习中心平台,灵丘罗罗腔剧种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多年轻力量的支撑。”
目前,灵丘县地域戏剧除了罗罗腔,还有入选山西省第三批、第五批非遗保护项目的大涧道情、红石塄秧歌,入选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腰站秧歌等非遗剧种。目前,灵丘县正在相关非遗剧种的保护、传承、发展上寻求新的突破路径。
灵丘县历史文物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这里,曲回寺石像冢群、觉山寺等兼具历史和人文的历史遗存,见证了灵丘文化的源远流长;明代内长城敌楼座座、峰堠林立,分隔南北,平衡着民族间的争斗,筑就了安邦的理念;罗罗腔、大涧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留声,古韵犹存,记录着当地的风土和人情。目前,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19处,其中古建筑64处、古墓葬25处、古遗址95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1处;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未定级文物179处;全县共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保护性项目56项,代表性传承人66人,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16项、县级项目36项,其中罗罗腔、黄烧饼、苦荞凉粉等非遗文化品牌驰名省内外。
名片3 绿色宜人 田园生活触手可及
莽莽太行之中,唐河蜿蜒流过。灵丘是一个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灵丘气候温润,水源充足,天蓝、地绿、水清、村美,是发生在灵丘大地最美的自然画卷。
满目皆景 享受惬意的诗和远方
择一处美景,沿溪而坐,看云卷云舒,赏花开花落。这或许是每一个城市人向往的生活。灵丘县红石塄乡十里沿河拾光小镇正是这样一处休闲娱乐的绝佳之所。这里以唐河丰沛的水资源为基础,打造出以休闲旅游、民宿体验、特色农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沿着绿树掩映的傍水村道一路走来,街道的一侧摆满了小吃摊位,酸辣粉、豆腐串、冰粉等让味蕾“蠢蠢欲动”,驻足尝一口小吃街上的“爆款”苦荞凉粉,更让健康和美味融为一体。村道一旁、青山脚下是惊险刺激的原生态水道漂流,好想乘坐皮艇来一场探险之旅。
游玩疲惫了,住宿在十里沿河民宿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那是一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山,像梦境一般。迈入名为山色的民宿小院,便能感受到古朴小院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一院两房的设计既能满足家庭出行的需求,也保证了住宿的私密。进门是智能科技语音控制下的家用设备,出门是一览山色的美景小院。十里沿河民宿负责人李经理介绍:“十里沿河的民宿总共有32套房,都是企业和乡村一起联手打造,均是在村民旧房的基础上改建的,既保留了乡村风貌的原汁原味,又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分为小院、楼阁、穹庐等五大系列,旺季预订一定要提前一个月。”
灵丘县红石塄乡副乡长郭敏称,灵丘县红石塄乡十里沿河拾光小镇建设项目是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建设面向京津冀雄宜居宜业宜游山水特色城镇为目标,整合村域特点、历史内涵、民俗特色等研发出的乡村发展新路线和新创意。“2021年,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把促进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作为突破点,突出沿唐河滨水旅游特色,拓宽文化旅游功能,形成‘以景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原生态漂流、水上游乐竞技、自助餐饮、民宿体验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郭敏说。
现有占地20亩温室大棚17栋;建设有3公里漂流道的溪水漂流1处、占地6000平方米水上乐园、500平方米森林亲子乐园;新建青青民宿1座,改造村民院落民宿3座,新建木结构民宿3套120平方米;打造集教育、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式民宿11套,节假日人流可达5000余人次;配套建设占地45亩的有机生态农场1座;2层装配式游客服务中心1座;修建木栈道450平方米……一个个耀眼的项目带动上沿河村、下沿河村365户871人增加收入,户均增收3000元,提供13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灵丘县红石塄乡副乡长郭敏表示,红石塄乡全乡有7个村,每个村都发展各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尽全力丰富旅游液态。未来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在让每一位游客玩得舒适、舒心的同时,展现沿河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促进村集体和村民持续增收。
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田晓瑛
1.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平型关大捷参战主要将领雕像。
2.在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2023灵丘县首届·平型关房车露营生态节上的灵丘罗罗腔表演。
3.灵丘自然风光。
01、06- 09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寇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