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早期发现,好多人看到肺结节就会跟肺癌联系在一起,本文旨在让大家科学认识肺结节,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一、什么是肺结节?
医学上把肺内小于3cm的圆形、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称为结节,小于1cm的称为小结节,小于5mm的称为微小结节。根据其密度不同,又分为磨玻璃密度结节和实性结节。医学上把肺内淡薄的稍高密度结节,不掩盖其内的血管和支气管的,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反之,密度较高,看不到其内血管和支气管的结节,称为实性结节。
二、怎么发现肺结节?
因为没有明显症状,平时大家很难察觉它的存在。但是近几年它的曝光率陡然增加,这和大家体检意识增强、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关系。一般胸片不易发现,需要低剂量胸部薄层CT检查。
为什么要做低剂量薄层CT检查?首先CT检查是有辐射的,虽然辐射剂量很低,但是肯定是越少受辐射越好,所以我们可以降低剂量,使其不影响肺的观察就可以满足肺结节诊断需求。而肺结节一般都比较小,所以我们需要在1.25mm或0.625mm的薄层图像上才能观察到结节的内部特征。
三、肺结节是肺癌吗?
当然不是,肺结节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炎症,还有肺泡出血、灶性水肿、灶性纤维化等,这些占绝大多数,仅仅少数才是腺体前驱性病变以及早期肺癌。
引起肺结节的常见原因有:吸烟,包括二手烟,厨房油烟;长期从事通风条件差、粉尘重等工作空气污染等。所以,只要你正常呼吸,就可能有肺结节。另外,肺部创伤,撞击和感染都会使肺部经历一次“战火”,形成一些阴影或瘢痕,最后可能都会演变成结节。
四、得了肺结节怎么办?
首先,得了肺结节不要恐慌,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影像科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形态、大小、密度等有一个初步的诊断,而多数肺结节首诊定性困难,需要随诊复查来帮助判断。
根据Fleischner学会2017年指南推荐意见,对于大于6mm的孤立性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推荐在6-12个月进行随访,此后每两年随访一次,满5年。如果随访发现结节缩小或消失,说明是炎症,可以停止随访。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结节增大、磨玻璃结节中出现实性成分,则提示有恶性的风险。
对于大于6mm孤立性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也就是磨玻璃密度结节内出现实性成分的结节,推荐3-6个月随访,然后每年随访一次,至少满5年。若随访过程中出现实性成分增多,结节形态出现特别可以征象(如分叶或含有囊性成分),推荐PET-CT、活检或切除。
对于多发的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必须考虑感染性原因。如果病灶在3-6个月首次随访后保持不变,应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随访以确定其稳定性。
从指南中可以看到,越小的结节风险越低,而且磨玻璃密度早期肺癌呈惰性生长,发展缓慢,随访过程中存在恶性风险再处理完全来得及,不必恐慌。
对于微小的实性结节恶性的风险比磨玻璃密度结节更低,可以3-6月复查首次,后年度复查,如果稳定则为良性。
五、肺结节应该怎么治?
发现肺内的孤立性肺结节一般不需要专门消炎治疗,若果合并大片的炎症则需要根据血生化检查使用抗生素治疗。
那么,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对于纯磨玻璃密度肺结节或实性成分小于8mm的混合磨玻璃密度肺结节PET-CT价值很低,不推荐使用。对于大于1cm的实性肺结节或实性成分大于1cm的混合磨玻璃密度肺结节,可以行PET-CT检查,但对于炎症,还是肿瘤诊断价值仍然有限。
六、随访要注意什么?
随访过程中需要注意,肺结节如果很小,很容易有遗漏,很多医院都有肺结节分析软件,患者要及时告诉开单医生哪里有肺结节,有几个,有多大,避免遗漏。除此之外,肺结节复查需要对比,需要提供以前的老片。片子上的图像一般较小,而肺结节在图像上就更小,而且片子上的图像又是5mm的厚层图像,建议在同一家医院复查,因为在医院系统内可以保存患者多年的影像资料,在医院高分辨显示器上对比结节有无变化比较可靠。
随访过程中提示是恶性肺结节怎么办?如果提示恶性一般都是早期肺癌,生长缓慢,几乎不出现转移,此时及时治疗,治愈率达100%,完全不必恐慌。对于孤立性的病灶可以选择胸腔镜手术切除,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对于双肺多发的病灶或因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以选择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胸部CT检查的推广,肺结节的发现越来越普遍。而肺结节大多数是良性结节,即便在随访过程中提示是恶性,由于比较早期,生长缓慢,及时处理可以痊愈。
山西省中医院影像科 白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