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大同篇

塞北山川秀异 天镇风情独佳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   “鸡鸣一声闻三省”的天镇,境内农牧交错,山川秀美,沟峪、长城、关隘、古村叠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茶马商贸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塞上风土人情。“小八达岭长城”李二口长城、关北巨刹慈云寺、塞北瑶池温泉水、天然氧吧黑龙寺林场,还有醇香地道的天镇黄酒和匠心独特的黑陶非遗,文旅资源禀赋高,资源积淀丰富深厚,天镇堪称“厚实”。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通车后,天镇境内长城古堡、关隘村落、庙宇祠堂串联了起来,来此游览,可游山玩水赏自然风光,亦可登高望远感受塞外风情。
      天蓝气爽,山清水秀,风光资源富足,康养优势独特,颇占“天时”的天镇,正努力打造塞外避暑胜地和长寿之乡。

      名片1 长城景观

      李二口长城,因山势蜿蜒,沿山脊攀升,是山西保存最完整、建造最奇伟、最具观赏价值的一段土长城,以“奇、伟、雄、绝”闻名,享有“小八达岭长城”之美誉。

      北方门户 边关锁钥

      “一段错修的土长城,在山坡上痴情地坚守;多少风干的故事和传说,装进了乡亲们的心里头。”这是天镇民俗歌手贺龙的歌《我的家李二口》中的一段歌词。李二口长城脚下的民俗文化村篝火跳动,贺龙粗犷豪放的歌声,令游客瞬间跨越时空,感受“李二口”的岁月轮替。“北方门户、边关锁钥”,前后有战国、汉、北魏、明四个朝代在天镇修筑长城,境内长城全长近74公里,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有62.213公里。从赵武灵王北抗林胡,到北魏对峙柔然,再到大明交锋蒙元,天镇长城展示出的是一幅涵盖十余个民族部落、横跨2000多年的军旅图卷。
      李二口长城,历经500年的战火硝烟、风霜雨雪,虽然墙体已经有些残破,但它的雄姿和气度依然不减当年,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长城重要点段。
      游客参观李二口长城,会看到它是由两道长城组合而成,其中一道沿山脊向北,另一道顺山脚向东,这就是万里长城家谱中极为罕见的“错长城”。对李二口长城“错长城”,长城研究学者有“错修长城”“错位长城”两种不同说法。但不论是“错修”也好,“错位”也罢,这是历史留给李二口的谜团,也是李二口长城的魅力所在。
      李二口民俗文化村,重现“青砖灰瓦、窑洞炊烟”的塞北明清风貌,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四方宾客,独特魅力日渐显现。当地文旅部门干部介绍,近几年,这里还成功举办了李二口长城文化节、第三届大同古长城公路自行车全国公开赛颁奖仪式等活动,其美誉度、影响力日渐扩大,广受赞誉。
      近年来,天镇县深入挖掘打造长城文化,围绕李二口长城分别打造布局了李二口民俗文化村、薛三墩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同长城博物馆、天镇玫瑰谷和葡萄种植基地,集长城边塞文化、民宿窑洞客栈、农文旅融合打造、玫瑰产品深度研发、红酒酿造于一体,全方位、多维度展示长城景观文化的独特魅力。

      名片2 古寺古建

      慈云寺,始建于唐代,殿内大型雕塑佛像、铜铸佛像、壁画、琉璃、浮雕、彩绘等荟萃一堂,是一座富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典艺术宝藏,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北巨刹 全国罕见

      始建于唐代的慈云寺,位于天镇县城老城区,是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寺内钟鼓楼为八角圆形穹庐顶,山西省现存钟鼓楼中仅有一例,全国罕见,被誉为“关北巨刹”。寺院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布列着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和毗卢殿、地藏殿,两侧为厢房、朵殿。整体布局在严肃中求和谐,在封闭中求疏朗,获得由小而大、闭而不塞的豁亮空间。
      慈云寺山门内,东西两隅的钟、鼓两楼最引人注目,为元代遗构。钟鼓楼分上下两层,楼身平面呈圆形,每层四周设8根檐柱,底层围廊内砌檐墙,上层敞朗,环护勾栏;柱头施额枋,圆形攒尖顶,自下而上逐层收缩,上置宝珠收刹。其造型典雅别致,巧妙独特,类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也使人联想到塞外的蒙古包,让人惊奇。
      围绕慈云寺的传奇故事,为古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据传,慈云寺毗卢殿内的东山墙、西山墙有一明代藏经阁,二层三檐,西阁面宽5间,东阁三面围廊,楼阁周置勾栏,檐下斗栱精巧,瓦顶脊饰、吻兽古朴生动,但建成300多年来,阁内却空无一物。清乾隆年间,寺内来了乐天、妙明两位和尚,多次向朝廷请求颁发经书。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刻本的经藏、律藏、论藏组成的“三藏”经书,共8800余册终于被“请”到藏经阁。从此,慈云寺名声大震,香火愈旺。现在,为了保护珍贵文物,佛经已被移到大同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
      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进逼津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落脚天镇县慈云寺,住寺院右边的侧殿,以当地百姓喝的糊糊汤充饥,慈禧喝了之后还连说“好香、好香”。据传说,光绪皇帝当时心劳意攘,一夜未睡,就到大雄宝殿上香、叩头,保佑自己一路平安、江山稳固。后来回到北京后,为感谢“北关巨刹”的保佑,派专人送来两块木匾,慈禧写的是“英灵万古”,光绪的题词是“山河闲气”。现在这两块原匾已经失落,而糊糊汤已成为天镇县的一道名吃。
      目前,天镇县启动了“慈云寺周边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工程项目以慈云寺为发展核心,兼辐射带动盘山、显化寺以及新平古堡、水磨口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等,打造古寺古建文化名片。
      多年来,慈云寺不对外开放,令众多希望入寺参观的游客遗憾不已。山西晚报记者采访获悉一个好消息,“慈云寺面向游客开放”目前已被列入天镇县官方研究议题。

      名片3 生态康养

      天镇是一座宜居之城,良好的自然生态气候,让当地拥有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培育生态康养文化的条件。

      山水相融 人水相亲

      天镇县是一座宜居之城,有着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处北纬40度,境内平均海拔1100米,近3年来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稳定在330天,夏季平均温度20℃、相对湿度50%;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且处在北纬40度的农业生产黄金纬度;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距离北京仅280公里,动车车程仅90分钟;还有优质的温泉资源,天镇温泉含有多种矿物质,对人体皮肤和身体都有很大益处。这些条件是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培育生态康养文化的特有优势。
      发源于丰稔山的南洋河穿城而过,是天镇的母亲河,是首都北京的上水头,也是连接该县新城区、旧城区的天然纽带和发展轴线,在天镇境内流贯61公里,流经全县5个乡镇,流域面积1148平方公里。位于南洋河核心区下游延伸段的石佛寺水库的“河库互补,水系连通”的水景观,将在沿河5个乡镇、61公里逐步呈现“水网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水岸风貌和生态美景,自然风光与田园特色串联而成百里生态廊道。“看,这张是追逐嬉闹的,这张是展翅起舞的。很灵动吧。”如今的天镇县洋河湿地公园充满生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驻足观赏。
      天镇南洋河北岸有一泉井,井旁立一石,刻“边城第一泉”,字体苍劲有力。据史书记载,清康熙帝两次巡游天镇,为安抚黎民,兴修水利,在南洋河北岸打出第一眼井,“井水清澈见底,顿觉甘甜”。当时还在泉井附近建培风堡、培风书院以及霜神祠、龙王庙等,成为文化交流和祭祀赏景的胜地。
      近些年,天镇以“养生、疗养、养老”为方向,着力打造一条以南洋河为轴线,集温泉康养、休闲度假、会展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养产业带,发展起田园采摘、亲子观光、生态养生、特色膳食、康体理疗、养老社区新业态。目前,在建的“魏来”温泉康养度假区项目,总投资17.5亿元,致力于打造生态康养与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相结合、智慧康养度假综合体。

      名片4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镇县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4000年历史的黑陶技艺、1600年历史的天镇黍米黄酒传承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黄酒飘香 黑陶惊艳

      “鸡鸣一声闻三省”的天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了保护天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地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入驻天镇县“万家乐”乡村振兴产业城的洋河陶艺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就业培训、生产销售、文创开发、陶艺体验于一体的制陶企业。目前,作为天镇县文旅研学产业的重要一环,洋河陶艺获得大同市级中小学研学劳动教育基地认证,是当地承接各级研学团体的重要支撑。
      走进洋河陶艺,一件件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黑陶艺术品摆满了展区。
      在洋河陶艺研学传习平台拉胚间,陶艺技师把一块块沉泥放上轮车,沉泥在一双双小手抟握中被拉制成不同的器皿泥胚,这块普通的泥巴也被赋予生命和艺术气息。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韩云飞说:“希望能把山西黑陶制作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黑陶文化。”
      如果说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黑陶技艺是盛开在天镇土地上的美丽的“非遗花朵”,那么拥有近1600年历史的天镇黍米黄酒,也是一朵有着天镇地方特色的非遗之花。
      天镇县唐八里村的一处酿酒小院中,至今仍沿用着祖辈传承千余年的古法酿酒工艺酿造黄酒。走进酒坊发酵厂房,百余个大瓷坛整齐排列,酒香扑鼻而来。天镇县黄酒工艺第七代传承人李晶晶,23年来专注于该项技艺传承发扬,把一个小作坊“升级”为企业,黄酒酿造逐步规范,不断推向市场。“黄酒酿造需经选米、淘米、蒸煮、接菌、制曲、前发酵、后发酵等共18道工序。其中,后发酵时间长达200多天。”李晶晶说,“天镇黍米黄酒在国内比较少见,发酵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压榨、过滤、灭菌等一系列工序,成品最少需窖藏3年后才可上市。”
      李晶晶说,他们一直在创新改进,希望天镇黄酒不仅飘香雁北,更能飘香全国。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1.李二口长城遗迹。
      2.天镇慈云寺。
      3.黑陶艺术品。
      4.天镇黍米黄酒。

      01、07-09山西晚报记者 王晋飞 钟清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