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的一串串丰硕的学术成果里,人们可以触摸到公元20世纪山西古代建筑事业从无到有、曲折起伏的发展脉搏……”这是我省著名“文博大家”柴泽俊先生画传当中的卷首语,简短的话介绍了一代大家与山西古建筑结缘的始末,也正是因为有了柴先生,中国古建筑掀开了保护传承的重要一页,而山西古建筑也才有了风骨!
不久后,由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与晋商博物院承办的“古建大家——柴泽俊先生纪念展”将在晋商博物院“玉堂春”内展出,展览诠释了柴泽俊对古建筑保护、修缮的求索之道,折射其精湛的技艺和闪光的思想。10月27日,山西晚报记者提前探馆,带你了解古建大家的卓绝人生。
古建筑里沉浸观展 梦幻联动尽显大师精神
“玉堂春”现今是晋商博物院(山西督军府旧址)中的一部分,曾为山西布政司衙门旧址。该建筑创建于明洪武初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两进院落,在2019年就与山西督军府旧址一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柴泽俊先生一生多与古建筑为伴,他的纪念展落地此处,或许也是冥冥之中的梦幻联动,让公众在了解山西古建之余,了解这位古建专家。
柴泽俊先生对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四大贡献:一是调研、挖掘山西现存大量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提升其居全国文物大省的地位;二是参与指导和主持了多处重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这些重点工程主要指全部落架大修的工程和迁移保护工程,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太原晋祠献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五台南禅寺大殿等;三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古建筑保护专业人才,打造出高素质古代建筑保护修缮的过硬队伍;四是撰写了20余部足可传世的古建保护专著。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栉风沐雨”,主要讲述柴老扎实开展古建筑调查研究并获得的重要资料;第二单元“勤学笃定”,讲述其负责的重要古建筑保护成就,以永乐宫、南禅寺、岩山寺、崇福寺、晋祠、应县木塔等重要古建筑保护工程为例;第三单元“以文化人”,主要展现其著作等身的专业态度和教育、培养、提携后人的长者风范;第四单元“木已成林”,叙述柴泽俊先生的终身成就。
当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这座独门小院后,古朴之风迎面袭来,红砖黛瓦的大堂,昔日是苍茫历史的见证者,如今变成了柴泽俊先生生平故事的“讲述者”,在古建筑中沉浸式观展,也赋予了藏品新的生命力。你瞧,序厅里的“数字墙”上,以时间为节点,用35个关键年份呈现了柴老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1958年4月,出版第一部著作《晋祠》,8月筹备永乐宫迁移工作……1973年主持南禅寺大殿修缮复原工程……1988年,受国家文物局指派赴西藏布达拉宫勘察并主持总体修缮方案设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镌刻在墙体之上的柴老的座右铭:“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勤奋耕耘、默默奉献。”
令人震撼的是,在第一单元的展厅内,绘制了一份柴泽俊先生的足迹地图,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在南北贯穿的三晋大地上,突出显示其主持和参与过的省内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共计126处。正是因为有了柴泽俊先生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翔实而准确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才确立了山西是全国古建筑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的重要地位,也为进一步开展山西古建筑的保护奠定了基础。这份足迹地图,恰似一块“丰碑”!
陈展设计充满温情 多重“惊喜”令人泪目
好的展览,不仅仅是展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在柴泽俊先生纪念展中,你能时刻感受到温暖和温情。在山西晚报记者探馆当日,柴老的儿女们也在现场参观,看着展柜内父亲曾使用过的相机,写的书稿,她的二女儿柴水玲早已泪眼婆娑,“从进入展馆的那一刻开始,感觉父亲就在身边一样,一切都那么熟悉……”
第一重感动,是源于一组小柜子。从外形上看,就像中药铺里的药柜,这可是柴老书房里的“宝贝”,小柜子分门别类,放置的都是他亲手制作的古建筑卡片。柴水玲说,“父亲家早年是开药房的,他觉得用中药柜储物很方便,所以就在书房里打造了一组柜子,专门用来放他视为珍宝的卡片。”古建筑卡片是什么?这是柴老的工作习惯,不管他走到哪里,随身都会带着卡片,只要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古建、壁画、雕塑等,就会记录下相关数据和内容。回到家后,会把自己亲自测绘的数据与前人对古建筑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对比和梳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记录成册。“我们在整理这些卡片的时候发现,柴先生的卡片就像一个数据库一样,认真详实地记录了历史,也记录了他的观点和认知,这份对工作严谨的态度,真是值得后辈学习!”该展览策展人、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安海感慨道。正是因为深受感动,安海把这组小柜子搬到了展厅内,而令人惊喜的是,拉开这组小柜子,里面竟然还放有柴老记载古建筑信息的卡片。“我们把柴先生制作的卡片进行扫描,做成了复制品,这样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近距离翻阅这些卡片从而感受到老先生的思想和智慧。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卡片上记录的很多信息,含金量很高,对于古建筑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次‘挖掘’宝藏的机会。”
第二重感动,是源自展厅内的斗栱装置。这个庞然大物可是大有来头,是策展团队按照1∶1的比例复制出的佛光寺东大殿前檐柱头斗栱,就连材质也采用了松木,与实物一模一样。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是因为柴泽俊先生曾认真研读梁思成的佛光寺研究专文,并实地测量和记录笔记,孜孜以求地对比梁思成先生著述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差异,从而以史鉴今,如今这些解读和标注已是很珍贵的文献。要说此环节的“惊喜”,就来自于策展团队的贴心了,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院长路易数次带领专家指导制作过程的细部,按照梁思成先生和柴泽俊先生的研究成果,他们在斗栱的每一处部件上都标注了名称,便于公众对于古建筑斗栱的认知,在细节之处彰显了科普的意味。
穿过长廊,步入二堂,柴泽俊先生的书房被“搬到”了展厅内,从那一刻开始,时光似乎就变成了永恒。于公众而言,可借此感受到老先生昔日工作时的状态,但是对于熟悉其的家人和亲朋好友来说,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思念化作泪水奔涌而下。“我爷爷的办公桌,他的书柜,还有那张躺椅,他写文章写累时,总喜欢躺在上面歇歇……”看着展厅内的一切,柴老的孙女柴琳感慨道,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回到爷爷家里,去书房找他总没错,他总是坐在书桌前,看书、写字,“说真的,作为晚辈,爷爷对于工作的热爱和严谨,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他的后人,我无比骄傲、自豪!”
晚年时光,柴泽俊先生颈椎变形严重,无法伏案工作,但他毅力不减,仍旧以克服困难的态度找到继续工作的解决办法,他自制板架,竖立在桌上勉强撰稿,随着颈椎病情的加重,板架也越垫越高。展厅内,这块陪伴柴老10多年的板架依旧摆放在书桌上,在阳光照耀下微微泛光,似乎在指引着主人回家的路。“我拿了一份父亲的书稿,夹在板架上吧,就像他生前工作时的那样……”柴老的大女儿柴玉梅掏出书稿,仔细地夹在板架上,用手轻轻抚摸,似留恋,似感怀,又似不舍。柴老的儿子柴东强说,父亲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对工作的敬业和坚守,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生活态度,是留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淘出来的两件宝贝 展览背后的传承故事
柴泽俊先生一生成就斐然,他始终坚持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山西的古建筑勘察研究与修缮保护工作。只要有时间和精力,他就将搜集到的资料,分析研究,整理成册刊出,留给后辈学习参阅。展厅内,公众既可以看到柴老的手稿,也能看到其出版的书籍和专门为古建筑学撰写的教材,但最具亮点的则有两件展品,其中一件从尘封的仓库中来,另一件从海外漂洋过海而来。
由柴老参与的永乐宫搬迁工程,被称为“奇迹”,在该板块的专题介绍里,却摆放着4张和南禅寺有关的图纸。白色纸张上,蓝色笔勾勒着南禅寺大殿平面、立面、剖面的样貌,细腻的笔锋彰显了绘图之人的精益求精,再定睛一看,绘图人的签名处则写着柴泽俊先生大名。
永乐宫和南禅寺在此刻有何关联?这得从2021年说起,当时安海曾在山西博物院策划并展出了“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在永乐宫整理迁建资料时,他曾发现过这些图纸,虽心存疑问却并未深究。直到今年4月份,当他开始为柴泽俊先生策划纪念展时,突然想到了这些图纸,便专程派人借调了这几件珍贵的图纸。安海说:“永乐宫和南禅寺的修缮工程时间相隔很近,由此可见在迁建永乐宫时,柴老就开始做准备工作并积累经验了。此外,留有柴老亲笔签名测绘的南禅寺图纸少之甚少,就连他工作过的古建院,包括家里,都没找见到过相关图纸,所以这几件展品就显得异常珍贵,真的是首次面世,实属难得。”用现场一些古建行家的话说,时至今日再看这些图纸,柴老绘图的精细程度令人叹服!
柴泽俊先生一生撰写过24部专业书籍,策展组历时半年之久,收集到了23本著作,唯独缺失一本由日本出版的《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修理工事报告书》。为此,柴老的女婿张传泳还专门跟安海进行了交流,言语中饱含遗憾,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安海竟然从日本找到了这本书。直到山西晚报记者探馆的前几日,它才漂洋过海地从日本来到山西。谈及“海淘”始末,安海说:“为了找到这本书,我们真是花了不少工夫,先跟身边人打听,接着又询问国内的旧书市场,四下寻觅无果,也是偶然的机会,突然在网上看到,日本的某个书店里竟然有这本书,而且还是该店的孤本书籍。”寻到书籍的下落,安海火速与日本的书店取得联系,没承想店长是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原本是不打算卖掉这本书的,但听说要筹备柴泽俊先生的专题展览时,忍痛割爱!当张传泳知道这个好消息后,第一时间给安海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他,说了句非常感谢后,便已泣不成声。
两件展品翩然而至,在外人看来,与别的展品别无二致;但对于柴老及家人来说,这是一种圆满;而对于幕后策展团队来说,他们的努力,让展览变得更有温度,这些展览背后的故事,也体现了文博事业薪火相传的力量。
看着展厅里的展品,清晰地勾勒出柴泽俊先生成为文博大家的人生历程:是艰苦扎实地调查研究、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实践、是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是勤奋执著的专业精神、是敬畏文物的专心专业、是桃李天下的长者风范。睹物思人,柴泽俊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信念与方法激励着新时代古建筑保护的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1.柴老的书房“搬”到了展厅。
2.女儿柴水玲抚摸着父亲曾留在图纸上的签名。
3.策展人安海为柴老家人介绍展陈内容。
4.佛光寺东大殿斗栱等大复原在展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