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刘俊卿)10月31日,大同市博物馆原创展览“同言有迹——大同方言文化展”在大同古城内张霭堂故居纪念馆东院开放,为游客讲述大同话的前世今生。这些在历史变迁和口耳相传中凝结成的文化瑰宝,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声音。
方言是扎根民间的文化载体,是地域特色的文化表达,是口耳相传的文化瑰宝,更是与人民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大同话,陪伴着祖辈、父辈,陪伴着每一个大同人长大。保护大同方言文化资源,不仅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大同地方文化,还能更好地体现民族融合的地域性和开放包容的风俗民情。“同言有迹——大同方言文化展”呈现出不一样的大同方言,带游客和市民走进大同话的大世界。
“同言有迹——大同方言文化展”设有三个展厅,分别是大同话大有门道、大同话大有不同、大同话大有艺术。第一展厅介绍了大同方言的语言变化与发展,涵盖大同方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独特面貌,衍生了大量富有地域特色的词汇。第二展厅主要介绍大同各县区方言的不同。大同各县区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属于不同的方言片,其中,浑源、灵丘方言属于晋语五台片,广灵方言属北方官话中的冀鲁官话,其他区县方言属于晋语大包片。第三展厅介绍大同方言滋养和影响的本土艺术。像大同数来宝、北路梆子、耍孩儿等,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在表演时广受欢迎。其中,曲艺大同数来宝是最能体现大同方言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大同坊间口口相传的方言,带了些大同城里的烟火气,带了些大同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此外,由大同市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千面敦煌”敦煌历史文物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展览从9月23日至12月15日,分为“应驼白练到安西”“将军寻已到敦煌”“世间无限丹青手”三个单元,充分展现了中原、印度、波斯、希腊的艺术和文明在敦煌历经千百年的汇聚和交融。敦煌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为丝路咽喉、西边锁钥,风云际会,见证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和广袤辽阔的中亚地区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盛衰荣辱。此次展出了百余件包括魏晋画像砖、精美壁画、石塔、经书、汉简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