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新名片 大同篇

跨越千年 带你走过别样“平城四季”

——专访大同市平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娟

  • 大同市平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娟。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总监制:李飞  监制:刘子平 谢燕  拍摄:张婷 郭瑞龙  制作:张婷 刘辰明 王君怡 刘哲豪

  •   梦回千年古都大同,升腾而起的烟火气交织着大同独特的洋气范儿。在这里,以时间为名,历史成为最好的延续。守旧与新生,虔诚与赤诚,传承与创造,天下大同之局观,四季皆首善谓平城。一步千年,一步一敬畏,伫立平城,致敬万物,也审视万物。
      平城,是大同在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名字,早在秦朝统一中国并推行郡县制的时候,就在这里设置了“平城县”,建城设治至今2300余年。2018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恢复平城区建制。古地名回归,沧桑历史走出轮回,这是对大同的致敬,也是一场大同礼遇,更凸显出平城区的重要地位。
      平城区位于大同市中部,也是大同市的“心脏位置”。大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横纵交错在平城,传统与新生碰撞,守城与创城契约,古建古寺与高空而起的现代建筑呼应,让无数人向往收藏一段平城记忆。
      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明代古城墙、法华寺、鼓楼、朝阳寺、清真寺、纯阳宫等建筑殿宇巍峨,平城而起,引领中华文化数千年风骚。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走入平城区,对话大同市平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娟,来一场奔赴千年古都之约。
      山西晚报:在您看来,平城最重要的文化名片是什么?
      张文娟: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在这里开展了长达百年的民族融合大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儒、释、道结合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几代英明帝王和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北魏文化就是平城首张文化名片。
      经过对北魏历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对北魏文物、平城遗址、魏碑书法的探讨和考证,实现了北魏文化的复兴,平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明堂遗址公园是重要的北魏文化遗存,是少数民族政权和华夏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北魏平城时代盛世气象的标志。同时,平城也是魏碑书体的发祥地,魏碑书法艺术在这里孕育、发展、成熟,留下了大量刻石、文献和史料,“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我们从去年开始,每年7月举办“平城魏碑主题展”,让平城魏碑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平城区还有一张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那就是古城墙。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筑而成的。经过数次修复保护,古城墙与护城河、环城公园交相辉映,成为市民日常运动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中外游客来到平城必选的“打卡地”。古城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2项,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体现着汉文化、北魏文化、辽金文化、明清文化、边塞文化、长城文化、民族融合文化。近年来,平城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古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开展文化活动,创作文艺精品,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将平城历史“活化”于当下,古城文韵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古今相融中,一张张平城文化新名片和文化活动品牌,成就了别样的“平城四季”。
      山西晚报:是怎样的“平城四季”?
      张文娟:平城的春,微风和煦,丁香花开。古城墙被繁花包围,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在市民游城赏花的同时,“春满古都·又见平城”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精彩上演,灯光、音乐、舞蹈融合民俗、美食、非遗,奏响了千年古城的春之声。
      今年“五一”假期,平城区迎来160多万名游客,“千年微笑”“昭君出塞”“花木兰云中之战”等原创文化IP火爆出圈,其中“千年微笑”就是我们最新打造的精品文化名片,让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神韵再现,穿越千年与大家相遇。
      平城的夏,云淡天高,繁花似锦。平城区地处北纬40°,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清凉夏都”。从这里乘高铁去北京只需要2个小时,每年夏季都有很多北京游客前来避暑,因此这里有着“北京后花园”的美誉。同时我们精心打造“清凉夏都·最美平城”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在大同府文庙持续上演《千古平城》沉浸式明朝古装演艺,与府文庙的文脉相呼应,揭秘千古平城“文运昌盛”历史渊源。
      平城的秋,落英缤纷,层林尽染。文瀛湖畔、御河两岸、护城河边,枫红叶黄,霜白菊香,给气势恢宏的千年古城添了一抹温柔、淡然的神韵,天然的康养生态优势,推动着平城从“千年古城”向“康养新城”迈进。早在公元488年,北魏孝文帝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养老制度,北魏王朝成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养老机构——别坊,绵延千年,平城处处充盈着康养孝顺之风。近年来,平城区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搭建398智慧居家养老云平台,建立社区老龄人日间照料中心,布局康养小镇、康养社区,建设马家小村北魏福星项目,聚力构建集养老、康复、休闲于一体的乡村康养综合体,打造“康养之城”新名片。
      平城的冬,雪落成诗,梦回千年。雪后的代王府美轮美奂,被一众网友称作“大同的小故宫”,是古城内最亮丽的文化名片。代王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府邸,五彩琉璃的设计,颇具皇家的仪式感,有11位代王曾在这里处理政务和生活。代王府门前照壁,就是著名的九龙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古代琉璃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明代大同城和代王府遗址研究的坐标。同时我们不断推动“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出多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冰雪目的地和文旅项目,其中位于平城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小石子村的卧龙山滑雪场,是我们最新打造的农林文旅康养项目,并配套建设明清一条街、精品民宿区、滨泉酒店,让广大游客享受属于自己的“冰雪奇缘”。与冰雪相伴的,是欢乐祥和的“大同年”,华光璀璨,演艺荟萃,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今年春节为期一个多月的新春系列活动,吸引游客近500万人次,与活动相关的各类短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次,古都的独特气息与文化内涵,浓浓的传统年味与时代科技的碰撞,释放着平城独有的文化魅力。
      山西晚报:在刚刚发布的全国地级市传播指数百强榜单中,大同位列第22位,成功出圈。作为城市核心区,平城区在文化旅游领域有哪些新的规划呢?
      张文娟:目前全区正在围绕“景城一体、产城互动、文旅融合、休闲度假”的发展思路,从传承名城历史文化、发展全域现代旅游、提升文旅“承载力”三个方面,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文旅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支撑点,多业态融合,让文化多一点“烟火气”,让旅游多一点“文化味”;把打响古城文化活动品牌作为发展新动能,拓展优化1+3+N空间布局,策划开展兼具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实现“天天有表演、月月有活动、四季有亮点”;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旅游要素建设,完善优化旅游配套服务,打造以知青大院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马家小村北魏福星为代表的康养旅游,以及文物游、研学游等等,实现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四季旅游城市”、旅游首选目的地。山西晚报记者孙佳森
      历史沿革
      大同城在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地。
      夏商周及春秋时代,为北狄和楼烦所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于公元前300年置云中、雁门、代郡,大同城始建制。
      秦代属雁门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封此为代国。
      东汉时称平城县,属雁门郡。
      鲜卑人拓跋猗卢封为代公,建兴元年(313年)修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州在内。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置大同府,大同始得其名。金贞祐三年(1215年),元攻占大同,初为西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大同始属山西管理。
      洪武二年(1369年)明攻占大同,洪武五年(1372年)建大同城池。洪武七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
      清设大同府,治大同县,隶属山西省。
      1912年,大同废府留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以同蒲铁路和平绥铁路为界,分为东西大同县。
      新中国成立后,大同改县为市,属察哈尔省。
      2018年6月,城区更名为平城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