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化频道

白釉黑彩诗文枕:曾经枕河听涛

  •   文物档案
      主角:白釉黑彩诗文枕
      体态:长43厘米,宽20厘米,高11.2厘米
      出生地:河津固镇宋金瓷窑
      出生时间:金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黄河折转而来,在渐渐变窄的高山峡谷中抬高猛浪,拍打着巉岩和大地。河水在禹门口这里激起雷声,惊动着四方沉睡中的永恒之梦。多少人习惯了听着涛声入眠,又有多少人听着空谷回音,在枕上辗转反侧。
      然而,面对一方古老的枕头,所有的一切都在瞬间凝固。
      从禹门口向东不远,有着固镇、古垛和北午芹3个村子。3个村子上方,另有一个老窑头村。4个村子的布局,就像一张搭箭在弦的弓。目前考古发现,宋金时期,这一带是远近闻名的河津窑烧造产地,主要生产碗盘瓶盒以及枕头之类的民间生活用品。
      老窑头村有储量丰富的瓷器烧造原料高岭土,而4个村子又临近河津境内的“三峪”之一遮马峪。历史上遮马峪流量充沛,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在禹门口汇入黄河。高岭土和遮马峪共同构成了窑火的地利,取材方便,又可以及时将产品通过水路转运到各地。
      关于河津窑的史料记载只在部分明清文献中略有提及,然而河津窑的瓷器却在各地均有遗存,尤其是宋金时期烧制的瓷枕。在对河津宋金瓷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之前,不少瓷枕给藏家留下了身世之谜——它们大致被确定为山西晋南窑场的产品,却无从得知具体的烧造地点。种种原因下,有的甚至被划入磁州窑。
      煤炭无疑是山西窑火绵延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窑业最为鼎盛发达的宋金时期,山西有30多个县的夜空被窑火映亮。依照目前考古获取的资料,山西境内当时分布有60余处窑址,而且大多数窑址的烧造器物中均有瓷枕。而山西晋南地区便有临汾窑、霍县窑、赵城窑、隰州窑等10多处古窑址。如果不是对河津宋金瓷窑遗址展开发掘,那些瓷枕的身世之谜恐怕难以解开。
      2016年3月至9月,对河津瓷窑址系统的区域性调查获得了惊人的成果,特别是对固镇宋金瓷窑遗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宋金瓷器完整件及可复原件1326件,填补了历代文献中河津地区极少制瓷遗迹记载的缺憾,为国内外相关瓷器文物找到了原生地。清理出的4处制瓷作坊较为完整地保存着澄泥池、沾浆缸、灶址、石磨盘、石臼等遗迹和遗物,涵盖原料制备、制坯、晾坯等环节。4座瓷窑炉均为半倒焰式馒头窑,清晰地显示出通风口、扇形单火膛、窑床及双烟室的组成结构。考古发掘揭示出河津窑完整的制瓷产业链,同时为研究宋金时期河津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装烧方法,以及瓷器品种、装饰工艺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因此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运城博物馆收藏的这一件金代白釉黑彩诗文瓷枕就是河津窑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的大小基本上是当时的常规尺寸,即介于40厘米到45厘米之间;器型也属于常规器型,即八棱八角长方形。按相关资料的描述,瓷枕枕面出檐,前壁内凹,侧壁上有一个通气孔,底部平直。施以白釉,釉质白中泛黄,施釉不到底,露灰白胎,有流釉痕。枕面顺着枕的形状双线勒框,剔白填黑。框内划刻两道竖直宽弦纹,把枕面分成3个部分,中间竖行剔刻五言诗文,左右两侧枕墙剔刻卷叶纹。诗文右起行书,内容为:“柴门掩石泉,夏日亦闻蝉。冷落花廷竹,馨香草里兰。”
      白釉黑彩瓷枕的剔花填黑彩工艺,其步骤是先在枕面及枕墙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剔刻、划刻的方法剔刻出花纹及文字,再用黑彩填充剔地部分,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可以达到白如脂、黑似漆的效果。也有工匠用笔料蘸着化妆土书写诗文的瓷枕例证,相比划刻更显自如。
      枕上书写诗文,是古人重视睡眠价值的一个体现。古人相信,在头部与枕面接触的时间里,诗文将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会将睡梦引入理想的安逸世界。在古代,文人将瓷枕的作用主要推为纳凉消暑。日暮天晚,醉酒将歇,一枕清凉令人神思俱逸。通过对瓷枕上的诗文解读,不难看出北宋朝野上下崇尚的文学在金代民间的普及,不仅仅是文辞中的意象择选文雅,还在于意境的营造,表达出一种自我内心的隐逸美和休憩美。陶渊明时代的柴门外流着王维时代的石泉,炎炎夏日固然难熬,然而听到鸣蝉,身心就变得清爽。庭院里鲜花盛开,而竹子却疏落高冷;四野草长,只有兰花在幽幽散发暗香。无论自我是否平常百姓,但人格的独守可见一斑。
      河津古称“龙门”,便是因为大禹治水时,劈开高山,给黄河水打开一条通道,河水如蛟龙从豁口奔涌而去,禹门口两岸峡谷夹河,形成门阙的景观,故而得名。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改龙门县置为河津县,属河中府。此地位于黄河与汾河交汇处,北依吕梁山,瓷土和煤炭资源丰富,瓷器烧造从唐代开始,宋金时达到鼎盛,留下了众多传世器物。金灭北宋后,河津窑秉承宋风,就瓷枕来看,宋金两代至少在八棱八角长方形形制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还是中间诗文、左右两侧花草纹的枕面3部分组合。根据学者对固镇窑址出土瓷枕的解读,两代装饰位置都在枕面,装饰技法有剔刻、绘画、书法、填彩、印花及珍珠地,其中剔花填黑彩和珍珠地划花壸门开光留白最具特色。题材则以花卉、草叶、诗文及童子为主。
      1991年,香港瓷枕收藏家杨永德先生将毕生收藏的两百多件古代瓷枕捐赠给广州南越王博物馆。这批收藏以唐代及其后的北方窑口为主,在几次展览中引发了巨大轰动。其中有30余件瓷枕无法确定烧造地,只能大致划分为山西晋南窑场的产品。20多年后,河津固镇宋金瓷窑遗址的发掘,让这些瓷枕找到了出生地。

    唐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