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民间文化绚丽,天蓝地绿水清,食鲜人寿泉暖,宜居宜业宜游,历史文化与山水风光相互碰撞,诗和远方交相辉映,给阳高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山西晚报:请您简要谈谈阳高的文化名片有哪些?
任雪峰:阳高是大泉山精神的发源地,“八连环”首创精神与“两山”理论在这里融合共生。上世纪50年代,大泉山群众首创了“挖鱼鳞坑、修水平阶、筑沟边埂、筑沟头埂、打土谷坊、建排水渠、挖澄沙池、建蓄水池”的“八连环”水土流失治理经验。1955年11月,大泉山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经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并写下139字按语在全国推广,大泉山因水土保持而享誉神州,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中国科学院专家评价为:新中国水土保持第一山,永不褪色的水保典范,黄土地上的翡翠明珠,中国水保发祥地。之后60余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阳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首创精神,永葆为民初心,持续不断进行水土保持接力赛,2021年阳高县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称号。如今,我们建成了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了以大泉山、致富山、十二连山为代表的精品小流域和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形成了集生态示范、科普展示、人文教育于一体的红色生态旅游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被授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泉山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是一座精神宝库,集中体现了尊重科学、群众首创,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务实创新、久久为功的精神内涵,开辟了一个催人奋进、接续奋斗的好课堂,激励着全县干部积极作为、不懈奋斗。
阳高,是早期人类的发源地,华夏文明的火种从这里延续。1976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发现并命名了“许家窑人”和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再现了远古人类生息的时空坐标。“许家窑人遗址”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文化遗物最为丰富和规模最大的古人类古文化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阳高,是军事战争的古战场,中原与草原的千年博弈在这里拉开了序幕。阳高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的“白登之围”,见证北魏王朝统一北方的参合陂战役,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曾在这里激战。
阳高,是长城文化的集聚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汇合交融。境内绵延50公里的明代夯土城墙蜿蜒曲折、气势雄壮,古堡遗迹星罗棋布、古朴厚重,墩台烽堠遥遥相望、交相辉映,长城边塞正门堡、守口堡、正宏堡、正边堡,尽显岁月流转下的物华记忆和沧桑悠远。堡、营、台、墩、寨、屯等地名与长城文化相合相融。素有“小八达岭”之称的守口堡,与“三晋杏乡”完美结合,阳高杏花节成为重要节庆品牌,长城文化与生态文化贯汇交融。
阳高,是文旅融合的实践区,新时代的“塞北福城,美丽阳高”从这里启航。阳高有2300余年的置县史,历史遗存较多,有不可移动文物321处,古城汉墓群见证了大汉帝国的激荡风云,塞外古刹云林寺代表着大明王朝的艺术精品,明代悬塑、彩塑、壁画堪称“云林三绝”。阳高文化底蕴厚重,留下了恒山道乐、晋北鼓吹、阳高二人台、鳌石赛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泉山、正边堡、守口堡3个3A级旅游景区。阳高地热资源丰富,富含锂、银、硒等28种微量元素,温泉康养享誉全国,是中国最美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国家养生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
山西晚报:来阳高旅游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任雪峰:来阳高体验一段养肺之旅。阳高生态绿色,环境优美,沉浸于多姿多彩、心旷神怡的大泉山百里绿色生态长廊,漫步于岸绿水清、河畅景美的桑干河畔,游览于风光浓郁、景观奇险的六棱山之巅,一呼一吸都是肺的净化,一步一行都是心的放松,一景一物都是回归自然的惬意。
来阳高体验一段养心之旅。看一场缠绵悱恻的二人台,听一曲蜚声中外的恒山道乐,观一次气势磅礴的晋北鼓吹,传世非遗感知着历史变迁,每一处都有探寻的文化力量,尽享一段诗与远方、星辰大海的旅程。
来阳高体验一段养生之旅。阳高被誉为全国养生养老示范基地,百岁以上老人居同类地区之首。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欣赏美景,看格桑花开,观古堡长城。抽离尘世的纷扰,沐浴天然温泉,洗去舟车劳顿,静心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在温泉的怀抱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来阳高体验一段养胃之旅。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走进阳高,吃一顿极具地域特色的阳高美食八大碗、半碗水羊肉,尝一尝酸甜爽口的阳高杏脯、绿色富硒“阳高红”西红柿,品一品香气浓郁、品质高贵守口堡杏酒、大白登陈醋,让味蕾尽情享受,尽享流连忘返的休闲时光。
山西晚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时代阳高县在文旅融合方面有哪些构想?
任雪峰:文旅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幸福产业。阳高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筑梦诗和远方,赋能“塞北福城、美丽阳高”,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新华章。
一是要坚持高品质规划,引领文旅产业走向特色化、品牌化。中共阳高县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做出了实施康养文旅“开发行动”、建设文旅名县的部署,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路径,紧盯京津冀大市场,全面规划设计全域文旅康养产业。坚持“板块联动、要素集聚、空间优化”的布局理念,立足阳高全域资源优势,打包策划“许家窑人遗址”博物馆、大泉山旅游综合体、守口堡长城文化公园、温泉康养小镇、长城沿线房车营地、桑干河流域露营营地等文旅康养项目,着力打造一批龙头项目、A级景区、网红打卡地,开发“文旅+”等多种旅游业态,塑造阳高特色文旅康养品牌形象。
二是要突出高质量建设,推动文旅服务提升品质、更加智能。聚焦文旅产业基本要素保障,以游客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为牵引,全力补短板、强弱项,率先推进大泉山、正边堡、守口堡等3A景区绿化及配套工程建设,实现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要以游客的体验感为导向,加快布局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式、智慧化旅游项目,升级游客的旅游体验,让更多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三是要聚力全方位宣传,引导更多游客走进阳高、体验阳高。持续推进特色文旅营销活动,邀请企业代表参与阳高文旅宣传促销,邀请旅游达人深度体验感受阳高,多平台、多界面、多视角宣传阳高,形成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全域营销机制。要引进专业营销团队,做强康养文旅产业链,提供更多主题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文旅服务。
山西晚报记者 赵德伟
历史沿革
战国中期,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始置高柳县,属赵国代郡。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改设青塞军,隶于河东道蔚州。
辽置长青县,属西京道大同府。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白登县,属大同府。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设阳和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统领。
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阳和卫、高山卫为阳高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阳高县,属山西省大同府。自此,阳高县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高县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阳高县属山西省雁北地区。
1993年7月,雁北地区撤销,阳高县属山西省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