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大同篇

当年水土保持获表彰 如今打造康养大花园

  • 当年的建设者在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回顾以往。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 正边堡。

  • 云林寺内的精美壁画。

  • 本报在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直播。

  • 夯土长城遗迹。

  • 二人台表演。

  • 二人台表演。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编辑:张婷

  •   塞北呼啸的风里,山西与内蒙古相邻的地方,有一座被誉为“京畿肩背”“神京门户”的小城,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迄今阳高已有10万年的文明史,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缓缓流淌,见证了2300余年置县的每一寸时光,一砖一瓦尽显岁月流转下的物华记忆。如今,这座塞北名城,正以丰富的文化和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
      它有着绝无仅有的“一绝”:云林寺内的悬塑、彩塑和壁画,被中国社科院教授丁明夷誉为“三绝”,而这“三绝汇于一殿,为一大绝”。
      它曾被伟人提笔加注:毛泽东在此亲笔写下了熠熠生辉的139个字的按语,从此,它带着伟人的祝福和嘱托走出一条红色文化之路。
      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绵延百里的长城,横贯了全境;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在这里上演,古堡长城下有昝娘城、靳娘城等纪念英雄的村庄。
      它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北有沧桑幽远的明长城遗址,南有登临壮观的六棱山旅游区,中部有红色经典大泉山景区。
      如今,这座塞北名城——阳高,人文荟萃,钟灵毓秀,食鲜人寿,宜居宜游,历史文化与山水风光相互碰撞,诗和远方交相辉映,赋予了这片土地无穷的魅力。
      名片1 生态奇迹大泉山 红色文化在传承
      1955年,毛主席在大泉山亲笔修改题目并写下了熠熠生辉的按语。
      68年后,阳高人建成了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是对“大泉山精神”的践行。
      水土保持第一山 生态长廊大发展
      据记载,大泉山又名白登山,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曾在此山被匈奴冒顿围困七天七夜,后谋士陈平使用计策,向冒顿的一个宠妃贿赂重金,说服冒顿撤兵,并与汉朝和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大泉山还有一个重要历史,就是1955年毛主席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按语,“看,大泉山变了样子”。新中国成立前,大泉山水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因“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而养不住人,全村只有28户80多口人。村周围的8座大山、2条大沟、72条小沟,“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谁见谁发愁”。
      阳高县文旅局局长尉建飞说:是两个人的出现改变了阳高县的命运。当时河北省怀来县农民张凤林和天镇县顾家湾村农民高进才,来这里谋生。他们两人在自发治山治坡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继而开始植树,保持水土。1955年,阳高县委书记王进为他们种树治理水土流失写了一篇典型调查报告,报给省委书记陶鲁笳,这篇文章后被收入毛主席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主席把原来的标题改成醒目的“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按语,并且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向大泉山授奖旗:“改造山区的榜样,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受毛主席批示的鼓舞,经过阳高人的不懈努力,目前,8座山都得到有效治理。全村3642亩土地,除了800亩平整后的粮田外,植树绿化了126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800亩,森林覆盖率达86.7%,山山郁郁葱葱,绿树苍翠如荫,实现了“水不出沟,土不下坡”“深沟变浅沟,宽沟变窄沟,陡坡变梯田”的目标。大泉山在治山治水中,不仅仅留给后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也留给后人一种可贵的精神。
      历史变迁,时空转移,如今的大泉山逐渐褪去当年的光环,不再被外界关注。但这里与全国一样,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环境治理、保护的工作仍然是当代的榜样。
      阳高县文旅局局长尉建飞说:近年来,阳高县委、县政府以“改善生态环境,打造新的旅游景区,开创农民增收途径”为目标,依托毛主席批示这块金字招牌,以红色为主打品牌,以古色为文化底蕴,以绿色为游趣,打造具有晋北黄土高原特色,人工生态旅游典范的大泉山红色旅游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水源、造生态林、景区修路、建设养老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教育基地、新农改造建设等。
      理念先一步,行动早一步。在阳高人的不断努力下,2006年,被山西省农业旅游发展指导与示范评审委员会命名为山西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被省旅游局、省建委评为首批省级特色旅游名村。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任命为山西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四批省级水利风景区。2013年被评为“山西最美乡村”。2014年,被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省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社评为“山西最美旅游村”。
      如今,行走在大泉山上,呼吸着森林里的新鲜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畅想当年白登之围的遗风,回味伟人的历史重托,突然觉得,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山也不那么一般。
      名片2 塞北遗址守口堡 长城文化新地标
      守口堡是明长城重要关口和屯兵之所。历经百年沧桑,当年的喧闹已成为影片里的回声,那蜿蜒的古长城和矗立的烽火台,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蚀痕,横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讲述着悠悠的光阴故事……
      花开古堡长城下 浪漫雄关焕新颜
      守口堡位于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村,三面依山,前临黑水河,是塞外长城著名的关隘。据史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设,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长城由守口堡至正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稍有起伏。
      阳高县文旅局副局长杜雅楠介绍:守口堡长城重修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在阳高县境内全长约46公里。有关隘4处,由东至西为正门堡、守口堡、正宏堡、正边堡。
      守口堡所守之口为阳和后口,正统年间,瓦剌也先由此南下,导致土木堡之变。隆庆封贡后,该堡设置马市。长城乡段长城地势平缓,不易防守,墩台密集形成一种烽燧连天的感觉,保存相对完好。出于防守需要,墩台与墙体之间修有暗道。外侧墩台与边墙距离大约是50米,墩台之间距离大约为500米。在守口堡看长城,最壮观的要数东西山梁上集险、密、奇、巧于一身的那段,守口堡段长城筑于守口村的北部云门山脊上,整段长城沿着山脊走势,中途跨越黑水河谷,墙体基本相连,地势十分险峻,落差较大,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延伸。该段长城适合徒步探险。
      落日余晖中,守口堡残破城墙投下清晰的影子,苍凉的轮廓让人浮想联翩,蕴含着震撼人心的魄力。
      走进守口堡村,一眼望去,绵延起伏的古长城就像一条金色的长龙从山峦之上直探杏林花海,时隐时现。城墙雄厚、军堡古朴,虽饱经风雨,仍巍然屹立,每年吸引数万游人观景探幽。
      守口堡水量比较丰沛,附近的土地较为肥沃,果木成林,尤其是大面积的杏树,每到春天杏花大片盛开,山川、田野、长城反倒成了花海,景色格外壮美。
      村落里有一座夯筑美术馆——守口长城艺术区的核心引擎项目设施,承担艺术展览、乡村美育、乡村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等功能。
      夯筑美术馆外,有一处狼烟烽火雕塑群,是知名艺术家刘若“望狼”系列作品在国内的最大群落,由一名战士和107匹狼组成,用1:100以寡敌众的对比关系定格战士与狼群在长城脚下的冲突,渲染出的壮烈气势让观者震撼。
      守口堡村依山种植了300多亩杏树。为了发挥连片杏花和古长城特色优势,阳高县在这里举办了多届杏花节,非遗美食、民俗演艺、杏花集市等年年有不同惊喜。“阳高县杏花节围绕全县‘脱贫成果巩固、招商引资引智、生态建设’重点任务,突出康养旅游产业品牌特色,全力实施,将康养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县、全域的支柱产业。”阳高县文旅局副局长杜雅楠介绍说。今年4月18日,阳高杏花节暨长城文化旅游季在守口堡村拉开帷幕,客流量达10余万人次,日均交易额12万元,带动餐饮等相关产业增收100余万元。阳高县采取“杏花节+”模式,以惯例(杏花节)为主,同时开展多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活动。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阳高,春风吹过的地方,杏花比阳光还灿烂。这里有黄水河、黑水河的波浪,这里还有守口堡长城的垛口。暮春时节,周围漫山的杏花竞相开放,与蕴满春意的绿色相间;远观山野,一片绿里露白、白中透青,万般绮丽。
      名片3 文旅融合新阳高 长寿文化永流传
      这里见证着大汉帝国的激荡风云;这里有缠绵悱恻的二人台;这里可以登六棱山,两省6县尽收眼底;这里被誉为全国养生养老示范基地;这里每一万人中就有一名百岁老人,这里可以泡温泉澡,滋养身心……
      领略历史厚重感 依托优势谋发展
      翻开阳高这本厚重史书,领略带给人的厚重感,“许家窑人”和许家窑人遗址孕育和记录了阳高漫长的文明历史;古城堡汉墓群记载着激荡风云大汉帝国;古刹云林寺承载了艺术辉煌的大明王朝;古长城书写着战争年代的烽火狼烟。这一文脉相承之地还被称为“长寿之乡”。
      阳高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经理张向东介绍:“这里有很多百岁以上老人,八九十岁的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每一万人中就有一位百岁老人。”走进阳高,感受着北纬39度高纬度最适宜植物生长的“黄金纬度带”,在这里,一年中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95%以上,全年平均气温7.3℃。
      走进罗文皂温泉小镇,依托天然的环山映水,来一场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正在此处游玩的王先生说: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他就会带孩子来这里放松一下,主要是这里的功能比较齐全,温泉浴、桑拿浴、木桶浴、水上乐园等都有,老人孩子来了都可以玩尽兴。
      阳高县的火山群多达6座,是我国第四纪火山群之一,多年的喷发使火山周边阳高大部地区变成富硒之地,多种条件造就了阳高天蓝、地绿、水清、食鲜、人寿、泉暖健康长寿的需求基础。近年来,阳高县依托宜居的自然环境、丰富质优的绿色食材和地热资源,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养生养老优势,敬老、助老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更让老年人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幸福晚年生活。尤其是一些特困老人、失能老人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依托地域优势,阳高人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大力挖掘整合长城文化旅游要素,融合发展“长城+文化旅游”,举办多届杏花节,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节招商,持续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为壮大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开拓了很好的思路。阳高县委、县政府立足国家养生养老基地、中国最美养生休闲旅游名县的品牌优势,加快推进康养农文旅融合,打造京津冀康养避暑“后花园”。通过举办杏花节活动将进一步激发广大游客朋友们到阳高旅游的热情,掀起“游长城、观古堡、赏花海、泡温泉”的新热潮。

    山西晚报记者 赵德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