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太原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太原加快率先转型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太原市全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问题。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证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太原是严重缺水城市,如何保证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太原市水务局针对这个问题,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严格取用水审批。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审批,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实行取水许可区域限批和取水许可验收。取用地下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对新增取用地下水建设项目限制审批;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对新增取用地下水建设项目暂停审批;泉域范围内高耗水或对水资源有污染的项目停止审批。
严格取用水管理。全面开展取水口核查登记,摸清全市取水口数量、取水规模、取水用途、取水工程批复文件、取水许可办理情况及实际取水量等,进一步规范取用水行为,依法整改存在问题,形成良性取用水秩序。
严查违法行为。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严格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对违法取水、超计划超许可用水、取用水监测计量设施不规范等行为严格执法、严厉查处。
2022年,太原市全市用水总量7.25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5.4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23立方米,用水效率在全省排名前列。
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确保安全度汛
太原在华北平原上属于“缺水区”,气候比较干旱,一年中的降雨往往集中在夏季汛期。一到了汛期,防汛减灾就成了水务部门的重中之重。
在防汛减灾工作中,太原市水务局除了要保证“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还要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
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强化“四预”能力。在预报方面,太原市水务局与气象局共享监测站点信息和预测预报信息,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精准化、精细化。在预警方面,完善城市重点河流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全市汾河、潇河和城市九河实现了24小时重点河段全线监控,突出实时性、及时性;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为基础,联合市水文监测预报体系,科学会商,精准研判,增加洪水预警“提前量”。在预案方面,主要河流全部编制防御洪水方案,所有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全部审查和备案,突出全面性、科学性。在预演方面,组织开展淤地坝、水库抢险演练及桌面推演,突出实战化、针对性。
通过系统的河道治理建设,提高河道、堤防的防洪能力。实施了太忻经济区大盂产业新城防洪工程,主体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确保了2022年、2023年安全度汛、安全运行。对全市的防洪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梳理。针对险工险段,从2022年开始,分三年实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21项,总投资约21亿元,目前已完工5项、在建11项、列入2024年建设计划5项。已完工的清徐县乌马河、象峪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提升了全市防洪减灾能力。
每年汛前,太原市水务局就15座小型水库安全度汛“五个责任人”、38条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堤防包保责任人、进行全面落实,并在网站上进行公示。指导县(市区)落实405个山洪灾害威胁村行政、监测、转移三个责任人并进行公示。
围绕中心定目标 做好水的大文章
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与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太原市现代水网,太原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太原水网骨干架构基本建成,现代化兴水治水体系基本确立,全市新鲜水用水总量控制在9.94亿立方米以内;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水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逐步形成配置合理、用水有序、投资多元、运管高效、城乡统筹、监管有力的现代化兴水治水体系。
到2035年,“一网集成、两横三纵,四源连通、循环互济,蓄泄兼筹、安全可靠,水清岸绿、河畅泉涌,智慧联动、调控有序”的市级水网体系全面建成,水资源供给安全可靠,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