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恒久北岳,相约厚道浑源。浑源钟灵毓秀、文化灿烂、底蕴浑厚、人才辈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经过千年历史的积淀,浑源已孕育形成了以北岳文化为主,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等共存的文化体系,大量宝贵的文化遗存为浑源县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熠熠光彩。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浑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禀赋独特,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文旅完美融合,浑源有底气有实力。
有诗有画有远方,全域旅游好风光。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对话浑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晓飞。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
坐拥京津冀蒙地理中心
山西晚报:挖掘好文旅资源优势,才能做好文旅服务供给优化。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浑源有哪些资源禀赋的优势?
金晓飞:浑源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人文厚重,处处有风景、时时有风情。在浑源,以北岳恒山为代表的山岳自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深邃的古建大院文化令人叫绝,独特的黄芪文化引人入胜。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在浑源交相辉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浑源相得益彰。
目前,浑源县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项,不可移动文物488处。浑源县曾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名县”“全国避暑胜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千年古县”等多项殊荣。浑源县是晋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且地处京津冀蒙地理中心,在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布局、承接周边地区客流群体上有着重要基础。
打造四张文化新名片
擘画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
山西晚报:“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题中之义。浑源目前主打的文化新名片有哪些?
金晓飞:恒久北岳,厚道浑源。浑源县文化灿烂,底蕴深厚,举目为景,移步为秀,是恒山脚下一座山水秀丽、静谧祥和的美丽小城。遍布全县的自然人文景观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岳大地,形成了全境恒山、全景浑源的壮美画卷。
在如今旅游成为新时尚、新生活的背景下,为了让浑源文化更富活力、让浑源旅游更富魅力,浑源县正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地优化文旅布局,彰显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四张文化新名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张是避暑旅游胜地。今年,恒山景区被国家气象局授予“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的称号,全县夏季平均气温20℃,非常凉爽。享誉中外的北岳恒山、悬空寺串联起龙蓬峪、东葫芦头、千佛岭、龙山、莲花山、五峰山等绝美自然景观,构成探岳之旅经典旅游线路。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北岳恒山奇险秀丽的自然风光,享受世外桃源、山水田园的凉爽宁静,收获洗尽铅华、天人合一的轻松惬意。
第二张是千年文化古城。浑源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浑源古城与恒山悬空寺南北照应,珠联璧合。古城内,金代圆觉寺砖塔、元代名刹永安寺、古文庙等3处国保护冠绝古今;浑源州署展示明清官府风华,气度恢弘,传承有序;麻家大院、栗家府大院、田家大院等60多处明清院落以及保存完整的古街古巷。游客来此可以探访时代印迹,触摸文化肌理,感受历史脉搏跳动,欣赏古城的古朴厚重、流光溢彩。
第三张就是休闲康养之都。浑源县内,名寺、古城、温泉、森林、高山、草甸、湿地等休闲旅游资源要素齐全,又是补气之长“道地黄芪”之乡,还有白酒、凉粉、老道茶、黄芪羊、野山蘑、沙棘汁、小杂粮等众多绿色无公害功能食品,游客可以在神溪国家湿地公园、汤头温泉康养度假区、恒宗禅修院、黄芪文化园以及无数的乡间民宿品茗悟道,静坐禅修,康养休闲,补足一生元气,洗去一世俗气,留下浩然正气。
第四张是研学体验乐园。全县境内有恒山古建筑群、悬空寺、永安寺、大云寺、律吕神祠、栗毓美墓等文物古迹,辽金、元、明、清的泥塑、碑刻、壁画、建筑保存完好,是研究建筑学、美学、历史学以及宗教文化、元气文化的经典,游学者可以全面体验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中华文化。
布局全域发展新格局
创建国家级文旅康养度假区
山西晚报:浑源县文旅产业转型提质的战略是什么?如何推动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晓飞:近年来,浑源县在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文物的活化与利用、古城的保护与更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大同市乃至全省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当下,浑源县正致力于推进“举文化生态牌、建特色休闲城、走旅游康养路”战略,持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提质发展,通过多个项目的实施,将文旅资源连点成片,已初步构建以中部恒山、悬空寺和浑源古城为核心,北部神溪湿地为凤头,南部千佛岭、汤头温泉为凤尾,天峰岭—书简山—五峰山为东翼,翠屏山—龙山—凌云口为西翼,交通路网为筋骨,北岳文化为灵魂的“凤凰展翅腾飞”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浑源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擦亮浑源文旅品牌,不断增强文旅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真正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浑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浑源将继续舞好文旅龙头,唱响康养品牌,全力创建国家级文旅康养度假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浑源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历史沿革
浑源县历史悠久,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我国人类最早的开发地区之一。
夏商时属冀州,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时属代国,汉置崞县、繁峙县,俱属雁门郡。
东汉末二县俱废,晋复置二县,永嘉五年(311年)皆入于代。
北魏改崞县为崞山县,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改属繁峙郡。同年繁峙县移往今繁峙县东。后周废崞山县。
隋为云内县地,唐为云中县地,后分置浑源县,属应州。
五代晋,县随州入辽仍为浑源县。金贞祐二年(1214年)置浑源州,元初改浑源县为恒阴县。
至元四年(1267年)并入浑源州,属大同路。
明清时俱为浑源州,均属大同府。
民国元年五月改为浑源县,后属雁门道。
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南北山区均为我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1937年,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1940年至1945年,先后属晋察冀边区政府二、五、一专署。
1945年全县解放。
1947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重归山西省。属山西省雁北专署,后改山西省晋北专署、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
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属大同市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