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大同篇

雄关携古堡豪迈 历史与现代交融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编辑:张婷

  •   新者,崭新之意;荣者,草木茂盛之意。新荣,景美物优,欣欣向荣!
      新荣区位于巍巍古长城下,俊秀饮马河畔,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碰撞、交织、融合;境内长城烽燧绵延、堡堡相望,是历代文人墨客追根溯源、吊古颂今及游山览景的胜地。
      民族融合的历史,铁马金戈的沧桑,塑造了新荣区特质,“一口三堡”古堡群既是战争时期烽火连天的战场,又是和平年代边疆人民互市贸易、商贾云集的集市。
      新荣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山西省重点产煤县(区)之一,国内重要的优质石墨储量区。新荣还是全省优质小杂粮基地和羊肉产地,胡麻油、荞面、豆面、花园屯的糕面、大窑山的莜面、畅家岭的大葱、得胜的韭菜、采凉山的蘑菇等名扬晋蒙交界之地。1972年周恩来总理接待法国总统蓬皮杜时,大窑山莜面被选用。
      作为“大同后花园”,这里青山披翠,溪泉潺潺,夏犹巨龙戏水、冬似原驰蜡象,景色绝美,是北魏女政治家冯太后长眠之地。登方山,北魏雄风犹存,可感受新荣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名片1 长城古堡文化

      新荣境内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长城占有量居全国前列,境内长城沿线筑城堡12座,墩、台、烽429个。位于新荣区堡子湾乡的得胜堡,是历史上连接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著名的“隆庆议和”发生地。

      边关晓月见证金戈铁马岁月

      新荣区是全国单位面积长城密度最大的县区,境内长城文化资源类型极为丰富,有国内最大的长城古堡群以及最大的军事边堡和最大的明代“马市”遗址得胜堡。新荣独具特色的长城古堡文化,书写了长城屏障下民族交流融合的动人篇章,全国独占一绝。历史的纵深赋予了这片大地厚重的底色,烽火台任风雨肆意切割,好似雅丹地貌,一道低矮的土丘呈东西向绵延伸展,高大土台间隔着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造就了长城古堡别样的美。
      近年来,新荣区把长城保护放在第一位,在贯彻保护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新荣长城每一个节点的具体价值及其载体进行内涵挖掘和整理。在最大限度保护现有长城古堡遗址的基础上,注重长城旅游项目及业态的融入,依托长城遗址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通过努力,得胜堡群列入省旅游总体规划龙头项目和省政府重点开发项目,影响日益彰显。
      新荣境内长城有两条,是明代大同北部重要的两道防线,筑镇川口、得胜口、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5个关口,包括著名的“塞外四堡”,即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位于新荣区花园屯乡的镇川堡,为嘉靖十八年(1539年)所筑的“边墙五堡”之一。明时在此设守备,护边10公里,辖墩31座。当时由于此堡所辖长城沿线地势平坦,无山河之险可凭借,故易受侵扰。嘉靖、隆庆年间,蒙古兵曾两次从这里毁墙大举攻入。长城古堡虽多,得胜却是唯一。得胜堡位于新荣区堡子湾乡,是明代“九边重镇”大同的北门户,当时最大的堡城,是一个鲜活于历史、遗落在现代的古堡。
      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得胜堡,历史的沧桑和厚重的文化扑面而来。仰头望,关门外嵌有一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大字,并署有“万历丙午岁秋旦立”。关门洞内,石条铺就的路上被车辙辗轧成深深的沟槽,仿佛运输粮草、兵器的马车络绎不绝。关门里亦有一额匾,阴刻楷书“得胜”二大字。
      据介绍,得胜堡先为土筑,明万历二年砖包,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今堡城包砖多被拆走,保存有砖砌券拱南关门。得胜堡方台上原有玉皇阁,近年来为了保护方台,新荣区文物研究中心在保护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木质防雨阁楼,更换了部分损毁的堡墙砖,还维修了部分即将坍塌的堡墙。得胜堡村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2016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传统村落。
      得胜堡是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也是蒙汉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军旅文化、边塞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为丰厚。李大钧、李大宏合著《大同晋商》介绍,明隆庆五年,明王朝在得胜堡举行隆重敕封仪式,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又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开放大同、宣府等地为“立互市”。同年,又在长城沿线新平堡、助马堡等地设10个互市点,马市数十年高度繁荣,推动了明代晋商的兴起。
      隆庆和议后,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驻兵寨堡的性质也慢慢发生了改变。部分屯兵、屯田的军事寨堡便遭到废弃而迅速衰落,其余大多数则为地方老百姓所用。得胜堡北面和东面都被群山环绕,所以在冬季能够避免北部寒流的侵袭,而南面又是敞开的,夏季时湿润的南风徐徐吹来,空气不至于沉闷。东面又有饮马河在旁边流过,缓缓流淌的河水给附近带来大量生气。山环水抱的地理位置,使得胜堡成为一个藏风聚气的好地方。原来驻守的部分将士也留恋于此,依靠马市,此处逐渐发展成了集军堡、商品集散地和农业为一体的新型聚落。
      出得胜堡1公里即是得胜口,是连接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是明朝互市时通关审批的地方,蒙古商人将进入马市的人员、马匹数量登记后,持文书登上审批城墙马市楼,楼上放下吊桥进入审批,之后沿原路返回到长城外的聚集点后,才能通过得胜口进入市场堡进行交易。每逢大的互市交易时,等待交易的蒙古包遍布长城得胜口外的山坡,一眼望不到边。尤其到了晚上,蒙古包内点起牛油蜡烛,星星盏盏将长城内外装点得分外壮观。
      得胜堡堡内的街道格局也是长城堡寨形制的“三大街、六小巷”。据杨勇写的“清末民初新荣区商户兴衰例举”,得胜堡马市的边境贸易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由此形成的晋商店铺不仅门面林立,而且经营范围广泛,在周边地区首屈一指。截至清末民初,全堡有油坊18家、当铺3家、缸坊1家、磨坊4家、粉坊2家,另有面铺、杂货铺若干家。尤其是大东街的益顺昌,从乾隆年间发迹,一直延续到1938年日本人侵入。其经营项目有油坊、缸坊、粉坊、磨坊、面铺、杂货铺,还兼营着槽牛贩卖生意,不但完全垄断了堡内守军、县佐衙门的粮油加工、商品供应等业务,而且还垄断着内蒙古集宁以南的大部分商贸。日军到了之后,在日货的充斥和日军的掠夺下,曾经辉煌的益顺昌破产。
      而如今,这个长城边关的金戈铁马与日进斗金的时代,湮灭在了时间的长河中,得胜堡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同中国各地很多农村一样,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农民耕田种地,而长城见证了这一切平凡与不平凡。当地有关部门为了保护长城、发展旅游业,村民搬迁到得胜堡堡南新村,得胜堡延续了几百年鲜活的历史,保存有许家院、高家院、孙家院等历史民居。
      近年来,得胜堡长城遗址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摄影、户外运动、影视文化爱好者。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得胜堡也成为长城旅游板块上的璀璨明珠。

      名片2 北魏文化

      新荣境内方山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441年490年)的陵墓。北魏孝文帝在祖母冯太后去世后万分悲痛,于太和十五年在永固陵不远处为自己修建了陵墓万年堂,想永远陪伴祖母。奈何孝文帝迁都洛阳,英年早逝,最终未葬于此,独留千年空冢,令人唏嘘。

      陵寺合一打造北魏文化高地

      位于新荣区花园屯镇方山南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山永固陵,被誉为“云中八景”之首,是北魏著名政治家冯太后的皇陵,也是我国现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作为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的集墓葬与园林、佛寺为一体的古遗址,此地对于研究中国北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新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工作,持续打造方山北魏文化主题的文化品牌,谋划方山北魏遗址公园建设,让方山陵寺合一的皇家园林文化更具特色,更有识别度。
      据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三记载:“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径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水经注》所记载文明太皇太后陵,即为方山永固陵。
      文明太皇太后,是北魏女政治家冯太后谥号,她享年49岁,一生两次临朝,驰骋政坛近30年,施行改革,推行汉化,为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北魏在大同建都近百年,她和其孙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太和新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建设平城、修明礼乐的新时代。
      据史料记载,冯太后生前曾与孝文帝同游方山,对大臣们说:“从前舜死后葬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英后来并未和他合葬,难道后妃一定要与夫君合葬于山陵之中才可贵吗?我百年以后,就让我的灵魂安息在这里吧。”武则天敢于称帝却不敢自立陵墓,以至于一个坟墓埋葬了两个皇帝。冯太后自己立陵,尽显其胆识。永固陵始建于太和年间,历时八年,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对其祖母冯太后十分孝顺,冯太后葬永固陵后、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基本每年都会去拜谒祖母,有时候一年会去很多次。
      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多被盗走,所剩无几。1976年大同市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一起对方山永固陵进行发掘。经清理,出土了铜簪、骨簪、铜箭镞、铁矛头、残石俑、料环、丝织品残片、陶瓷器碎片。陵墓甬道的石券门雕刻精美、线条流畅、技法纯熟,四件虎头门墩,姿态雄健,造型奇特,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今的方山永固陵,以冯太后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由万年堂、永固石室、思远佛寺、御路灵泉宫、灵泉池等遗址组成,南北长4千米,东西宽1千米,面积2平方千米。陵墓和寺庙结合的永固陵,在历代帝陵中也少见,也成了大同独特的文化元素。唐代诗人温庭筠游方山,写过一首诗: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固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孝文帝于太和十五年七月在冯太后陵侧给自己建了一座陵墓(万年堂),他曾与祖母相约永远相守,后来为了实现宏图大业,迁都洛阳,南征北战,死于战场上,并未葬于此,这个约定永远画不上句号,寝陵成了虚堂。
      据介绍,新荣区致力打造以北魏民宿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晋北印象体验地景区,今年4月举行新荣区古店镇山底北魏民宿街项目开工奠基活动。这一项目采用步行街设计,融入北魏文化元素,规划设计民宿、饭店、书店、博物馆等,走进山底北魏民宿街就像打开了一幅历史画卷,满足游客寻求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需求。目前,方山永固陵被列入“寻根北魏文化之旅”新荣区首条精品旅游线路景观,游客除了参观方山永固陵了解北魏冯太后的传奇人生,还可以参加永固陵陈列馆举办的“方山大讲堂”互动活动,感受北魏文化魅力。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