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凿一石,一分一秒,石刻用最古老的方式,留下不朽的文明。
行走天地间,惊讶于不动声色的时光风化,悲悯、悲情、震撼、珍藏,所有的感知驻足这里。石破天惊,旷世杰作。云冈石窟历经磨难,惊艳着最好的时光。
近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抵达大同市云冈区,看“江湖儿女”口泉文化的前世今生,也对话了贫瘠与富饶的文明新村杨家窑,感受云冈文化、口泉文化、田园农业这三张最有力的文化新名片。
名片1 旷世杰作世界遗产
穿梭千年时空对话,慈悲垂眸里盛世大同。
开凿、雕刻、风化,石刻不语胜万言,世界在这里大同。
穿越千年对话 唤醒石刻生命力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云冈区武州山南麓,武州山最高处称为云冈,故命名云冈石窟。它始凿于北魏和平年间,依山开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开凿用时最短的大规模皇家石窟工程,在中外石窟开凿史上都是一个奇迹,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走在大同武州山下,时光在慈悲垂眸中千年一瞬,经年累月,驻足凝望的游客逐日剧增。它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真正将文明开放与包容融合一起,更将古代与现代相融起来。
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这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雕连环画,有中国最特别的千佛袈裟、中国设计中最灵巧的力士。第十二窟音乐窟中,有龟兹的五弦琴,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鲜卑的羌笛、羯鼓、胡茄,中原的筝、排箫、横笛等,窟中见乐器,可见文化融合,更见古人关于写实的想象力、关于音乐艺术的工匠之心。塔柱窟、上下佛龛、云冈最大的佛与最小的佛相呼应,云冈石窟有主要洞窟45座,共59000余尊造像,最高的造像达17米,最小的佛像仅为2厘米。
云冈石窟造型风格从北魏的庄严、端庄,到北齐的圆润、丰满都有。来到云冈石窟,你会不自觉地驻足、凝视,一洞一窟一经书,一龛一佛一世界,仿佛时间都被刻在这里。
云冈石窟是大同市云冈区最具代表的文化新名片之一,更是一张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名片。近年来,云冈区以云冈石窟为托,在传承与保护云冈文物、挖掘与弘扬其文化内涵时,借助数字化保护应用新技术,将石窟文物进行修复,唤醒石刻的生命力与记忆。同时,云冈区积极探索打造云冈+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打造集住宿、餐饮、购物、演艺、文创、研学等为一体的文旅小镇,以云冈石窟这张文化名片为中心,将它作为传承与发展的目的地,也是面向未来、敢于创新的出发地。
名片2 百年老街口泉文化
一道口泉街,半部大同史。口泉是云冈的根,是云冈的人文之魂。百年老街,见证了煤城大同的新旧交替,也盛传着久远的商贸声声。
守望百年老街 见证一代人成长
口泉老街隶属大同市云冈区,背靠坤云山,房子依山势而建,山为缓坡,坡底沟为口泉河。东口北是座明嘉靖土堡,顺街道走来,房屋建筑多顺坡而建,留出的出入小道以巷为名,其中口泉老街重点地段为从大东街东口到大西街西口的主街,总长度约2000米,大致分为四段,分别为大西街、西中街、东中街、大东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西主街两侧建成一排紧挨一排的商店,东风剧院、新华书店、胜利浴池、老澡堂、戏台戏园、理发馆以及其他极具年代特征的建筑,这些老街民居建筑风格多样,有明清四合院、排房、窑洞等。口泉街有名的穆柯寨饭店为二层建筑,门窗虽已残破,但整个建筑保存完好。
去年,口泉老街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实施,该区规划建设的口泉老街保护修复工作也正式拉开帷幕。“启动口泉老街保护与修复项目”是云冈区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
老街的腔调,在于底蕴,在于历史,也在于守望者。口泉沟里煤矿矿工以及家属经常相聚在老街上,口泉老街留下了一代大同人的生长轨迹。
如今,老街进入保护修复状态中,棚户区斑驳墙面上随处可见一个大大的“拆”字,从繁华到搬空,古老的城镇与街道成为时间的另一种印证。
老矿工早已换了新颜与新貌,老街的味道与记忆却更加深刻。目前,口泉老街依旧保留了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群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初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拥有火车站、戏台、口泉镇政府旧址、剧场、民居、街道等众多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整体保护价值。
大同市云冈区为口泉老街打出“有山有河有古建”的口号,山有七峰山、蛤蟆山、金驼山绵延相连;河有口泉河曲折蜿蜒;古建有黄箓观、华严寺、千佛寺、南财寺、观音殿寺庙,还有黄龙洞、玉龙洞、康熙洞等自然景点;明清时期建造的四合院、排房、土墙古堡以及极具古韵特色的四合院、三进院、二进院依然完好。
近几年,口泉老街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直接上了大屏幕。它是山西籍著名导演贾樟柯拍摄的电影《江湖儿女》取景地,地道的大同方言和老口泉人的生活场景将口泉的过往今生赋予新时代的延续意义。
守望老街,留住历史。口泉老街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人文民俗、民居建筑等都将有新生命力,老街复兴指日可待。
作为大同云冈区另一张宝藏名片,老街、老街坊、商贸过客,老口泉的故事还将延续。《史记》记载,凤山(坤云山)之峪有一股天然泉水,名“养泉”,“养泉”即口泉。清道光年间《大同县志》记载:“坤云之山,有泉泄出,旁建古刹,植柳沿堤,泉声浩大,居民尤赖,因有养泉之名”。清朝大同知县傅修称口泉为“养泉”,取“蒙以养正”之意。傅修作为乾隆年间的大同知县,在大同任职期间洁己爱民,素有廉名。
口泉,养泉,蓄泉。口泉老街焕发新生命力的同时,也将世代传承记载于册。
名片3 田园农业富裕村庄
走入杨家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塞北第一村”五个大字。这座享誉全国的文明示范村,因遍地花果香而闻名,因畜牧乳业而备受关注,因绿色生态而吸引无数向往田园生活的游客。
发展全产业链 打造花园式乡村
过去,杨家窑里沟壑不平,居民生活一度不堪。毗邻的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新一任领导郭占君上任后,将杨家窑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从硬件设施、产业引入到人才引进、村民培训等着手,欲将杨家窑打造为新农村。
围绕开发农业、再造农业、培育新业、服务民业等宗旨,杨家窑村率先与塔山工业园区相结合,打造村企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创造园区运输,建起材料储备厂、服务园区公寓等。
同时,杨家窑依山傍水,借助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区位优势,将畜牧业作为特色产业之一,自营养牛场与乳业加工厂,同步创下一个知名乳业品牌“牧同乳业”,将乳质作为重要的把关者,更有坊间给予“借问好奶何处有,牧同遥指杨家窑”。万头奶牛、自有奶源、日处理鲜奶、全产业链,更一举成为山西省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最高、管理最先进的奶牛养殖园区,牧同成为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此外,他们还结合大同特色,开发了“黄花奶”,被山西人称为“身边的牧场”。
全产业链模式逐步建立,特色农业也开始兴起。杨家窑建起连体温室、现代化种苗科研中心,将南果北移的花卉、水果搬到了室内,如蝴蝶兰、木瓜、香蕉、金龙果等。如今,杨家窑拥有华北最大的蝴蝶兰连栋温室和种苗科研中心,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连栋温室和17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年产蝴蝶兰150万株。遍地花果香成为杨家窑的诗情画意,也为田园乡村旅游埋下了最好的阶石。
乡村振兴成为民心所向。产业兴、人才旺,村子里的人都回来了,年年收入颇丰,个个喜笑颜开。自2006年起,村里累计种植云杉、丁香、黄花槐等景观树木和经济树木2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43%,真正成为“花园式乡村”。当地老百姓也开始盛传一字诀,“一株花、一袋奶、一筐瓜……”
免费洗澡、理发,免费供应每天每人半斤巴氏鲜奶,免费供暖,逢年过节发放米面油福利,住别墅有福利,上学就医也不愁。沟壑的村庄变成坦途,绿色生态、产业支撑、康养度晚年,杨家窑村庄兴盛,村民摇身一变为“香饽饽”,丰富的物资给了他们生活的底气。
作为云冈区田园产业的响亮名片,杨家窑还将通过村落复建、风貌整治、基础设施升级完善,真正打响乡村振兴的招牌,将集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农事体验、休闲旅游、田园乐享、农田景观等为一体产业链,打响田园综合体品牌。
山西晚报记者 孙佳森